经常忽高忽低不规则打鼾?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建议居家做监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23-03-21 12:22

摘要: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专家提醒重视“鼾声如雷”的现象,尽早检查防范“隐形杀手”。

如今,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睡觉打呼噜,甚至还有年轻人把呼吸机搬回了家里的卧室。“打呼噜不是睡得香,而是有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暂停”,上海市胸科医院肺功能科主任王韡旻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专家提醒重视“鼾声如雷”的现象,尽早检查防范“隐形杀手”。


这几类人是睡眠呼吸暂停高危人群


医学研究人员发现,深度睡眠可有效清除大脑“垃圾”,提高免疫细胞结合靶标的能力,增强人体免疫力,帮助预防细菌与病毒的入侵。


不过,有一种貌似深度睡眠的现象,却必须引起重视,那就是熟睡状态下经常忽高忽低地不规则打鼾。王韡旻说,这其实是一种危害程度不亚于高血压、糖尿病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随着肥胖人群数量的增加,OSA的患病率也呈现逐年攀升趋势,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年男性和女性OSA的患病率分别为34%和17%。


如何判断自己是真的深睡眠,还是睡眠呼吸暂停?医生表示,如果有不规则的打鼾,并有偶尔憋醒,晨起有口干,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不适症状,要引起重视,建议及时就医,到医院做睡眠检测。


哪些人是睡眠呼吸暂停的高危发病人群?


①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或以上,体重指数≥25kg/m。

②年龄:成年后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女性绝经期后患病者增多。

③性别:生育期内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④鼻腔阻塞、扁桃体肥大、软腭松弛、舌体肥大、舌根后坠、下颌后缩及小颌畸形等。

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家族史。

⑥长期大量饮酒和(或)服用镇静催眠类、肌肉松弛类药物。

⑦长期吸烟。

⑧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心功能不全、脑卒中、胃食管反流及神经肌肉疾病等。


居家监测睡眠,方便好用


一旦对号入座,发现自己可能是高危人群,该如何检测睡眠问题?


王韡旻医生告诉记者,现在睡眠监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睡眠监测室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另一类便是可以带回家的便携式睡眠监测。


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睡眠障碍疾病的“金标准”,它可记录睡眠时的脑电、心电、肌电、眼电、胸腹呼吸、鼾声、口鼻气流、血氧饱和度、体位等生理信号以及音视频数据,是唯一可以客观、科学地记录和分析睡眠的仪器,可了解睡眠结构、睡眠效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情况,判断有无低通气、呼吸暂停等情况。


便携睡眠监测,可以把设备带回家做监测,能够采集口鼻气流、胸腹运动、血氧饱和度、体位、鼾声等信号,对患者来说便捷、舒适、可及性高。


记者日前在胸科医院体验了便携睡眠监测。整套设备轻便小巧,合在一起就是一个黑色小背包,包含手腕表式记录仪、绑在腰上的小盒子、指夹式血氧仪以及鼻导管。


入睡前,记者按照使用说明书,逐一戴上这些设备,在晚上11点半前上床。次日清晨7点前醒来后,卸下装备,交还医院,由后台读取数据。从使用体验上看,可穿戴式设备并没有给身体造成额外负担,整晚睡眠质量和平时相差不大。相比多导睡眠监测需要在医院开展,这种监测方式十分方便,值得推荐。


可穿戴式便携睡眠监测设备。 劳动报记者李蓓 摄影


经过整夜监测后,如果数据提示有睡眠呼吸暂停症状,怎么治疗呢?王韡旻医生也做了详细介绍——


①一般治疗方法:锻炼,减重,戒烟戒酒,侧卧位睡眠,白天避免过分劳累。

②佩戴口腔矫正器:适用于单纯鼾症及轻中度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特别是有下颌后缩者。

③外科治疗:可至相关专业医院进行咨询治疗。

④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是成人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包括普通及智能型通气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头图为患者在医院穿戴睡眠监测设备。上海市胸科医院供图

摄 影:李蓓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阳康”后一个多月,CT查出肺部...

一年机器人胸部手术1000台!上...

就医平台过多,信息来源分散?胸科...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