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日,记者从市水务部门了解到,近期,姚虹路(古羊路-现状吴中路)积水改善工程将开工,此举标志着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心城区11个道路积水改善工程正式启动。
改善后路段排水能力提升1倍以上
4月3日,记者来到了今年首条积水改造道路——姚虹路。目前,工人正在为施工做工前准备,在施工区域加装隔离板,以此减少对周边居民出行的影响。
据闵行区排水所所长潘铭介绍,姚虹路(古羊路-现状吴中路)地处闵行区北部,由于雨水管道管径较小,路段排水管道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排水效率较低,导致每到台风、暴雨等天气时,经常出现道路短时积水现象,对周边居民生活及交通通行造成较大影响。
“此次改造,我们将废除现状雨水管,新建管径1200-2000毫米雨水管约576米,接入红松东路雨水总管,并同步翻建管径600-800毫米雨水支连管108米,改建检查井、雨水进水口。”潘铭告诉记者。据悉,施工完成后,路段排水能力将比此前提升约1倍以上。
据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工程管理科科长沈浩介绍,为提高本市道路防汛能力,解决暴雨积水问题,2023年有11条道路积水改善工程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总长度4.5公里,总投资1.58亿元,涉及静安区三泉路、宝源路,杨浦区广州路、九潭路,虹口区同鸣路,普陀区杏山路、清峪路、南石一路、南石四路,闵行区姚虹路,徐汇区喜泰支路。
家门口“逢雨就成河”的情况不见了
对于不少老上海人而言,都或多或少有着雨天“发大水”的经历,这是因为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缘,经常受到台风、高潮、暴雨、洪水的影响。上世纪初,由于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薄弱,一到汛期,上海常常闹水患,中心城区“雨天看海”的情况时有发生,老百姓饱受“发大水”“涨潮水”的积水之苦。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据介绍,上海市中心城区道路积水改善工程(通常简称“积水点工程”)是分析历年城市市政道路暴雨积水情况,以补齐城市排水系统短板、缓解道路积水矛盾、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主要目的,按照排水系统规划标准要求进行设计施工的排水管道更新改造工程。
家住东苑怡和园的居民方莹感受颇深。自从2018年入住小区后,家门口近吴中路的虹梅路路段时长会在雨天出现100米左右“小河”,“一年至少三四回,我们每次买菜都要过‘河’才行。”方莹用“河”来形容家门口积水情况的严重性。
受此影响,马路上的积水有时还会倒灌进小区,对居民们的出行造成了二次影响。“如果不采取外力排水,积水自然退去的时间至少要两三个小时。”方莹告诉记者。
情况随着2022年积水道路改造工程的完工而得到了有效改善。“去年,通过更换管道,雨水管从原来的400毫米扩容到了1000毫米,并直接接入了强排系统,小区门口的马路积水一下子就不见了。”方莹说。
25年累计改善道路344条175公里
不仅如此,积水点工程通常与相关区道路修缮工程同步实施,具有工期短、见效快的特征,对全市排水系统建设起到了“突破瓶颈、拾遗补缺”的作用,对缓解区域性暴雨道路积水具有较好效果。
据悉,1998年至今,积水点工程已坚持不懈实施25年,2023年,连续第9年被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多年来,上海累计实施344条道路,敷设排水管道约175公里,总投资约24.9亿元,大量排水系统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中心城区的暴雨积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雨天看海”现象大大减少,为助力超大城市治理、增强城市韧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头图为姚虹路道路积水改善工程现场。劳动报记者包璐影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