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奋进| 徐行草编传承人王勤:不断摸索创新之路,让非遗文化更具吸引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3-04-23 16:34

摘要: 在位于嘉定徐行的“传艺春晖”草编工作室里,王勤一边编织,一边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


徐行草编产于秀美的嘉定水乡,出自灵巧的女性双手,从遥远的唐代出世,兴盛于明清,一直走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2008年,徐行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又入选为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作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之一,王勤干这行已经30多年。她说,小学时就开始草编,但自己完全没想到,未来会以此作为毕生的职业和追求。近日,在位于嘉定徐行的“传艺春晖”草编工作室里,王勤一边编织,一边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


耳濡目染下学会草编


王勤在黄草编织之乡的环境中及家庭的熏陶下,酷爱黄草编织。“小时候,跟着奶奶、外婆、妈妈一起编织,编好了就有零花钱,所以那个时候兴趣很浓。”很快,她就掌握了黄草编织技艺,而且进步神速。到了上中学时,大人手里的草编活,她都能拿得起来,也能拿到市场上出售了。


随着年龄增长,王勤的编织技艺水平也一天天攀升,可她从未满足过。有一次,她拿着作品去向黄草编织设计大师计学成请教。计大师当即指出这件作品不足之处,回家之后,王勤又反复琢磨修改。第二天,当她再次把作品拿给计大师看时,后者已经找不出毛病了。


“一开始是跟着师傅学设计,后来,2014年,我正式接手了徐行草编名师工作室。”王勤不仅向各地广大编织能手、老艺人学习取经,也将自己所学技艺传授给广大青少年。她设计编织的草编拖鞋参加2014“中国梦·美丽嘉定”嘉定区文联创作及工作成果年展开幕式展示。


都说徐行人人都有一双巧手,但要拿得起一根长一米多的黄草,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用行话说:会易进难。人们可能用三二天时间,就能学会黄草编织,但要使黄草变得有价值,这就难了;而王勤显然是草编这一行的天选之子。


这些年,凭借出色的技艺,她荣获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嘉定工匠、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作品《花开富贵》在中国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技艺比赛草柳藤编组中荣获第二名。


探索从传统平面编织转向立体编织


从春分清明期间,播下黄草的种子,趁着芒种时节移栽,等到大暑前后,黄草便长成了。经过揉软、晒干等处理,进行保存。制作时,包括去苋、开劈、染色、搓绞、模具和编织等6个步骤。一斤黄草,最后能用的不过六七两。


“每一根黄草,都能劈成三四根草丝。有时,做双拖鞋、做个杯垫,只需要几个小时的功夫。但是,如果是完成一个精美的包,那我可能要连续编织半个月才行。”王勤说,每一件草编制品都融入了汗水和心血,透着清香,朴素而精致。


不仅如此作为新一代传承人,王勤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探索从传统平面编织转向立体编织,将草编与其他元素进行融合,使传统草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结合金属、竹子等不同材料,采用3D打印建模等新兴技术,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既有体现传统审美的作品,比如草鞋、草帽等,还有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比如一些时尚挎包、家居装饰品等。”王勤表示。


王勤在编织。受访者 供图


将草编文化推向更宽广的舞台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王勤充分利用当地黄草编织的传统优势,群策群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吸引更多的志愿者与群众参与其中,将草编文化推向更宽广的舞台。


比如,她经常组织相关志愿者培训和手工编织比赛等,扩大编织志愿者的队伍,以提升志愿者们的黄草编织技能;她深知要使草编文化发扬光大靠个人的力量远不够,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她录制了《海派百工》等十多部教学片和纪录片。与此同时,她还主动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培训指导活动70多次,受训人次达1万2千多人。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草编的传承有了新突破:学校设了课程,孩子爱上了草编。“有一些年轻人专门全职来学习草编,而我们的徐行草编也走进了中华艺术宫、美术馆和其他区镇,被更多人所知道、喜欢。”王勤说,未来,她将继续努力,把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头图为王勤正在工作室内编织。劳动报记者 叶佳琦 摄影


摄 影:叶佳琦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嘉定在造方舱医院?不属实,地块为...

上海这个婚姻登记点推出“爱的电话...

试乘古董车、体验汽车影院……没有...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