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礼遇”,南桥镇光明村推出电子公益积分卡激励“双向奔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胡玉荣 发布时间:2023-04-29 18:56

摘要: 今年年初,光明村设计了一套更加完整的电子公益积分卡规则和系统。

“张阿姨,我离开一会,村里的电工师傅要帮我修理家里的插座,需要刷一下我手里的公益积分卡!”4月29日,在奉贤区南桥镇光明村的百姓舞台,正在参加“七色堇”公益联盟市集的村民潘越莲和志愿服务团队的老伙伴打了招呼,就匆匆往家走。“原本师傅上门维修,需要50元的服务费,现在只要我公益卡里的一个积分就能抵扣。”潘越莲表示。


记者采访发现,自今年3月光明村启用电子公益积分卡以来,通过公益联盟、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方式,村民参与公益服务的礼遇范围越来越广,积极性也在进一步提高。南桥镇也在探索建立村、社区、单位之间更广泛的公益联盟,不断推升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推出电子公益积分卡


早在10年前,南桥镇光明村为了鼓励村民参与社区治理,设置了纸质的公益积分卡,村民们凭着参与公益活动获得的积分,一年两次可兑换大米、食用油等各种生活用品。目前全村2000多户人家,近一半户数参与了各类公益服务。


“纸质的公益积分卡不太容易管理,也不方便统计。特别随着积分卡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光明村村委委员谢康平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光明村设计了一套更加完整的电子公益积分卡规则和系统。其中,能工巧匠库一套,其余村民按照户为单位,一户一张积分卡。按照参与积分规则获得积分,刷卡兑换所需的服务或物品。


“能工巧匠库可能有点不一样,他们是村里召集的拥有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为村民维修电器、提供各种培训等服务,目前团队有100多人,他们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现金,也可以兑换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谢康平解释说。


小修小补也可积分兑换


记者了解到,目前光明村的电子公益积分卡的积分,不再仅限于兑换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培训课程、家里的小修小补、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等也可以用积分兑换。就在当天的公益联盟市集上,必胜客和一家装修材料企业也加入了积分兑换的名单。


师傅为潘阿姨维修插座。劳动报记者胡玉荣 摄影


村民潘越莲阿姨是个热心人,十年前就参与了村里的各项活动。以往的积分一般到了年底就兑换成了生活用品,而今年听说可以抵扣维修服务费,看到家里的插座坏了,随即打通了村里了电话,村里的“能工巧匠”第一时间上门维修。


刷下公益积分卡抵扣维修费用。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以前家里的小修小补,村里的师傅也上门的,但是一般需要50元人工费,这次维修只要刷一下卡,抵扣一个积分就完成了。”看到师傅维修完成,潘越莲刷完卡后,赶紧把卡收藏好,“现在使用范围越来越大,我可要把它收好!我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初心都不是冲着回报去的,但是这样的制度确实非常好,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我们的村也会越来越好。”潘越莲表示。


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主动性


据悉,近年来,在南桥镇的村居,各类自治组织和公益团队层出不穷,各类积分卡也应运而生。在光明村,有“能工巧匠”服务卡、文明心实践积分卡,在华严村,有“积分存折”,围绕村级日常管理、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建设等农村公共事务,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兴趣点和主动性。


公益市集村民积极参与。劳动报记者胡玉荣 摄影


“我们希望各村居、社区的公益团队能够叠加,小池子变成大池子,集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更好服务于社会治理和广大村居民。”南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晓维表示,要整合村居的公益服务资源,分类盘点,把居民需求和服务资源精准匹配,形成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两张清单精准匹配,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真正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盼的难题。同时,为了鼓励村居民参与各类事务的积极性,也在进一步探索扩各村居积分卡的兑换范围,通过“双向奔赴”增加城市的温度。


头图为光明村村民在市集上参与积分兑换。劳动报记者胡玉荣 摄影

摄 影:胡玉荣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征用老公、老婆”!这个核酸检测...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