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推动《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落到实处,市人大常委会于今年3月启动了对本市养老政策和机制完善情况的专项监督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提交至6月19日起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养老政策和机制不断完善,不过,与老有颐养的发展目标及广大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精细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今年已新增2500余张养老床位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上海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的任务已完成2500余张。截至2022年底,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成1608个,日均供餐能力达到16万客。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2021年起已纳入本市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完成超过1.3万户,今年将继续完成5000户。相关部门还探索开设2000多张“家庭照护床位”,由养老机构派出专业团队将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中。
据市民政局局长蒋蕊介绍,《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于2021年3月20日实施以来,上海现有养老床位17.02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0%,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近1万张,可以说,上海覆盖城乡、类型多样、总体科技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项监督调研
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多年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相关立法和监督工作。2020年12月30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条例》的落地落实。
今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养老政策和机制完善情况监督调研。通过十余次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以及面向全市老人的问卷调查,人大代表发现,上海的养老服务存在瓶颈,精细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根据调研,养老服务设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不够均衡,有的区距离本区规划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建设缺口。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相对分散,不够便利,养老服务机构收费水平与部分农村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
上海养老服务相关补贴政策仍需加大统筹力度。在人户分离情形下,老年人无法享受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提供的助餐等补贴,而在问卷调查中,过半数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实现“补贴跟人走”。同时,对跨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机构运营方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运营补贴。
调研报告还指出了多个“瓶颈”问题,包括:上海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仍有明显短板;上海的助餐服务场所布局仍需优化,社区长者食堂助餐服务水平仍需提升,送餐服务能力仍需加强等。
智慧养老尚需大力推进
调研报告还指出,在智慧养老方面,上海目前已将“智慧养老院”等纳入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但尚未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与养老服务最为紧密的医疗、消防、食品等部门数据还没有做到及时互联互通,数据标准、应用接口等仍待加强匹配;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上,除最基本的应急呼叫外,生活服务、远程医疗等功能还需进一步丰富。
对此,上海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方面建议,应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养老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要支持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服务提升,提高“政策找人”能力,让政策更加精准化,服务更加人性化。同时,要鼓励支持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化设备和智慧平台拓展连锁社区养老服务。要支持企业创新产品推广方式,推动智慧养老用品和服务嵌入老年人居家和社区生活场景。
此外,异地养老也需加强引导。许多本市户籍老年人有一定的异地养老或康养意愿,但目前,老年人对于相关信息还缺乏便利可靠的了解渠道,异地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也还需完善操作环节,打通“最后一公里”。
对此,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建议:异地养老首先要突破“异区养老”的政策障碍,要针对人户分离的老年人,推动各区梳理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及老年助餐等补贴清单,建立各区内部、各区之间的互认和结算机制,实现“待遇跟人走”,形成老年人自主选择、服务机构公平竞争、支付方式安全快捷的服务供给机制,提升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和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率。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