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四周年,实效如何?
记者6月29日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今年前五个月,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7391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1.76吨/日,湿垃圾分出量8843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6915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分类实效持续保持稳定。同时,根据市民的意见建议,全市已优化新增废物箱4712个。
据悉,四年来,上海各区、各街镇灵活创新、各出妙招,在答好垃圾分类“必答题”的基础上,抢做“加分题”。
科普馆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
今年6月,徐汇区凌云街道垃圾分类主题碳汇科普馆重建完成,进入试运营阶段。其中,碳普惠智能回收站是科普馆的一大亮点。居民们将废品带至馆内,经过称重与简单分类后投入馆中的智能回收设备,可换取相应的礼品或积分。
采访中,上海际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徐明宽向记者演示了如何投递废品获得碳值。“在回收柜的电子屏上输入账户信息,选择好物品名后,就可以根据指示灯把可回收物投入身后的垃圾箱了。”徐经理一边说一边演示,整个过程大约十几秒。“居民来交投1公斤的废纸,它就能够转换成相应的碳值——0.49公斤的碳减排放量,然后可以用碳值来兑换我们的文创产品。同时,我们会对前来交投的居民发放碳积分,进行积分排名,提升居民的积极性。”
徐经理正在演示如何投递废品。吴泽顺 摄影
此外,凌云街道的居民们也可以通过旧物再生小程序,在手机上一键下单,会有社区回收管家上门回收废品。
“一网统管”及时发现违规投放问题
“天山路街道主要通过数字赋能,设置智能监控、派单平台、联勤联动、智慧清运等智能监控体系,为垃圾分类工作提速增效。”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城运中心主任吴光宇在谈及垃圾智能管理时,脸上露出几分自豪。
据悉,天山路街道在长宁区率先完成了垃圾分类“一网统管”智能识别社区场景应用,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使用,完成了53个下属街道小区监控全覆盖。同时在玉屏南路天山茶城、紫云路53号(近尚嘉中心)、美天玉屏菜场等易偷倒、乱倒垃圾的点位,部署了监控设备与24小时预警系统。
长宁区天山路街道“一网统管”。吴泽顺 摄影
据了解,当AI自动识别到违规投放的垃圾后,5分钟内进行自动派单,10分钟内现场整改,15分钟内自动核查案件闭环。此外,通过搭建智能监控体系,可第一时间将违规点位实时状态反映到“一网统管”的后台和联机的执法人员手机上。截至目前,共完成执法检查1209次,办理案件381件。
智能化改造改善小区环境
在虹口区灵新小区,通过垃圾房智能化改造,3个智能生活垃圾房实现自动喷淋除臭、紫外线杀菌、满溢识别、智能提醒等升级功能,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
“我们小区原本有7个生活垃圾房,今年4月通过美丽家园项目,改善了小区垃圾房存在布局较分散、配置不合理、容积量不足、垃圾易满溢等问题,受到居民的欢迎。”广中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楠表示。
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灵新小区小区垃圾房改造情况。吴泽顺 摄影
在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江湾国际公寓社区,生活垃圾投放点此前也存在类似问题。
江湾国际公寓居民区书记张磊向记者介绍道,社区于2021年对小区7处生活垃圾投放点进行了统一改造升级,现在的垃圾投放点距离设置更合理,设置定时定点投放,提升生活垃圾投放点的整洁度与便利性。
全市已优化新增废物箱4712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针对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年来,相关部门也在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解决。
功能不健全的投放点、垃圾房升级改造后,配置洗手、除臭、遮雨、照明等便民设备。目前全市已有超过80%的集中投放点规范配置了洗手、除臭装置。
同时,优化本市道路废物箱布设,修订《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在公交和轨交站点、特色商业街区等重点区域完善废物箱设置。目前,全市废物箱总数为44671个,对比新版《导则》印发前的39959个,全市优化新增4712个。
针对部分社区小包垃圾落地、非定时期间投放点垃圾满溢、异味扰民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进行拔点销项。全市共梳理排摸居住区分类实效问题点位1223个,均已明确整治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人员。同时,深化小包垃圾综合治理,引导各区、各街镇将“小包垃圾随手拍”社会监督举报平台二维码上墙公示,打造市民举报有途径、参与有收获的社会监督机制。
头图为灵新小区生活垃圾投放点。吴泽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