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距离徐家汇百公里外新建自动观测站,填补小洋山岛气象观测盲区,为港区码头提供保障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3-08-15 14:29

摘要: 小洋山岛北码头气象自动观测站正式建成,这也填补了岛上最后一个气象观测盲区。

驶过东海大桥,眼前就是超级码头——洋山深水港。在这里,一边是上海,另一边牵动着世界。


港兴,则通天下。一个高效的洋山港,正不断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想要保障洋山港的正常运转,提前预知“风云变幻”就变得极为重要。


8月15日,记者从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了解到,近日,小洋山岛北码头气象自动观测站正式建成,这也填补了岛上最后一个气象观测盲区。至此,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已在洋山港区建成了以1个综合观测站、9个自动气象观测站为体系的观测网,标志着小洋山岛上所有港区和码头实现了气象观测全覆盖。


建站为保障国家重点工程


从位于徐家汇的上海气象局,到新建成的小洋山岛北码头气象观测站,足足超过了100多公里。再往前,就是大海。


很多市民或许会有些疑惑,如今咱们气象观测都有了“天眼”,何必要跑那么远去建个自动站?


“卫星和雷达等遥感观测和建设自动气象站观测,还是存在着区别。”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气象探测科副科长陈旻豪告诉记者,气象雷达卫星固然可以提前预知“风起云涌”,但要是论及精细化,还得是最为“一线”的观测自动站提供的数据最为精准。


据了解,小洋山北气象站是为保障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码头工程而建设。该工程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102项国家重大工程之一,选址于洋山港北侧海滩荒地,通过吹沙造地向外延伸,建成后将承担“水水转运”任务。


“风雨雾电,这些极端天气,对洋山港航运和工程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陈旻豪表示,例如,而小洋山岛天气复杂,冬春季节寒潮大风和大雾频发,夏季常受台风影响,风浪变化也会给施工方带来诸多困难,所有这些,都需要有高度准确的气象数据来作为保障。


气象信息随时可查


建一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可不是开车找个空旷地,围起来就开建了。记者了解到,标准气象站的观测选址环境有相当严格要求,包括遮挡、周边建筑物高度、电磁环境等,虽然海岛、海滨一般可以适当放宽一点站址环境要求,但还是有着严苛的“底线”。


为了建站,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相关团队也是经过了几番挑选,最终才确认了地点。目前,在该站点已布设了包括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等6个常规气象观测要素的相关仪器,而今后还将在综合观测站内布设激光测雾雷达、毫米波云雷达等先进设备,从而对周边10-15公里范围内的雾气展开实时监测。


不仅如此,为了方便建设单位和职能管理部门,相关数据也开放给其进行查阅,施工方可以随时查看气象信息,根据天气情况采取相关举措。与此同时,预报员可以根据实况数据提升预报和预警精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建设效益。


“未来,随着小洋山北码头的不断拓展,我们的站点也会随之迁移,直至最终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气象观测站。”陈旻豪如此说道。


建设"陆海空天"三维立体观测网


据了解,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负责长江口区、责任海区及沿海气象要素的精细预报、预警产品制作,海上专业预报产品制作,海洋气象灾害预测。 同时,负责海洋气象灾害防御及各种应急、保障气象服务等。


目前,海洋台已经建成和共享有海滨、海岛自动气象站17个,海洋气象浮标站8个,船舶气象观测站2个,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站1个,卫星地面直收站2个。所有这些站点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天网”,时刻监测着上海周边海域的气象动态。例如,当台风来袭时,这些站点就会及时传递各种数据,保障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而根据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市的总体要求,为满足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依托于海洋二期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海洋台还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上海海洋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实现沿江沿海气象观测站的平均间距小于10-15公里,重点区域全覆盖。总体建成"陆海空天"三维立体的近海高时空分辨率海洋气象观测网,并不断向中远海域辐射布局,全面提升上海海洋气象观测网的能力。


头图为建站场景图。上海市气象局提供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增补水生植物,净化提升水质!虹口...

高温橙色预警再次发布!下周初有降...

高温反扑,明后天36℃双连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