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上海旅游节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期间,五湖四海的游客在上海相聚,漫步于繁华都市,穿梭于里弄之间,体验现代与历史的交融。越来越多的人一边探寻这座魅力之都的文化底蕴,一边感慨着:“上海似乎变得更有看头了!”而本地市民也感受到,上海的美与精彩,不仅存在于每一栋老建筑中,也流淌在每一处大街小巷,令人触手可及。
金秋时节,让我们踏上魔都的发现之旅,一起探寻海派文化瑰宝,一起领略家门口的美丽风景。
越来越多市民游客开始“压马路”
与三五好友同行,漫步城市街头,欣赏老建筑、逛特色店铺……近年来,Citywalk(城市漫步)的火爆有目共睹,成为了年轻人探索城市的新方式。
“以前,谈起上海旅游,要么就是去迪士尼、欢乐谷玩一玩;要么就是去崇明住两天。朋友来上海,我们也只会带着他们去外滩打个卡,上海的旅游资源似乎乏善可陈。但现在,Citywalk的出现打破了旅游资源的不平衡性,许多曾沉睡的城市休闲资源得以升级活化。”90后上海姑娘小冯说,当她和闺蜜第一次认真在衡复风貌区走了整整四小时后,她们才发现:原来上海这么好玩。
“上海的街区有着独特的文艺气息,沿街的老店充满着历史韵味,而新店走在时尚前端,让人目不暇接。”她告诉记者。后来的每一年,小冯都会和闺蜜一同故地重游。她们通常会睡个自然醒,再约个安福路的brunch,随后开始漫步,最终在一家咖啡馆里结束旅程。她说,有些店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面孔,但每一次她们都能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就像“拆盲盒”一样充满惊喜。
近年来,越来越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压马路”线路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们没有武康路的人潮汹涌,更多的是一份优雅与从容。
市民正在参加徒步。资料图片
“我最近带队的一条新华街道Citywalk线路,沿途会路过邬达克纪念馆、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外国弄堂、孙科别墅,人们既可以欣赏到上海最美的花园马路,感受到上海的老洋房和弄堂的魅力,还可以探索到一些隐藏在繁华都市中的艺术和文化空间。”春秋旅游的资深导游师文告诉记者,光孙科别墅就大有看头:它是邬达克为自己修建的私宅,主体建筑系两班牙风格,细部兼有巴洛克建筑元素,其斜坡屋顶采用红色圆筒瓦铺没,檐口细部装饰讲究,壁炉顶上的烟囱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砌法;而住宅前面有宽敞的花园,这又是典型的中国式庭院。
“上海有弄堂文化,越走到里面就越别有洞天;上海还有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它们所在之处虽不如人民广场那般繁华,却保存着自己独有的老上海的原汁原味风貌。”师文感慨,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正在用脚步丈量上海的城市记忆,发掘海派历史人文积淀。
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润泽人心
参与一场读书会,在街角偶遇一场古典音乐快闪,在老建筑里穿梭聆听,观赏纪录片抑或一场艺术展,在市集前逛吃逛吃……近年来,市民游客对于旅行的关注点聚焦在深度文化体验。而在上海,每周都有各类大大小小的文化艺术活动,不少甚至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
“每个周五,打开小红书看一看‘上海吃喝玩乐分享’,就能安排好周末的活动。”Monica是在上海工作的一枚文艺青年。她告诉记者,上海的文化艺术气氛无需刻意寻找,而是融入了城市生活本身。就以这一周为例,她可以去上海群众艺术馆听免费的爵士音乐会,也可以去经纬艺术中心、昊美术馆、久事国际艺术中心看免费的展览。“能经常去打卡不同的商场、艺术场馆,也可以去参加各类市集、文化活动,周周都精彩。”Monica说。
上海的不少黄金地段更是早早就种下了文学艺术之花,传递着城市温度。漫步在风情万种的思南路上,一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风情建筑画卷徐徐展开。思南路、复兴中路交界处,保留了成片花园洋房的思南公馆凭借着“文化思南,城市空间”和“公共互动,开放包容”的运营理念,培育了思南读书会、思南赏艺会、思南城市空间艺术节、思南露天博物馆等一批品牌项目,每年举办的600余场活动润泽人心。
“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的南昌路则以“海派建筑、名人汇聚、荣光印记、时光花巷、文艺生活”五大街区文化为特色,造就了崭新的生活圈。这里既有专项文旅活动“趣游环复艺术季·偶遇南昌路”,也有特色常设活动,如:渔阳里讲坛、转角遇到音乐、走读瑞金、书香瑞金等。
“从城市硬件来看,上海有滨江步道,供大家散步、骑行、露营,我们不仅能享受Citywalk,也能体验Cityride。而从软件来看,上海舞台剧、话剧、脱口秀等展演的丰富程度,让我在其他城市工作的小伙伴都羡慕不已。”Monica说。
出门便是公园,入眼皆是美景
“出家门就像进公园。”家住曹杨的退休工人朱惠敏曾这么评价自家门口的风景。天气好,他习惯去走走静谧诗意的花溪路林荫道,逛逛清可见底的曹杨环浜。拐个弯,还能在片区中心品咖啡,在网红社区餐厅就餐,在“宝宝屋”里遛娃。
曹杨环浜风景。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要说上海哪里好玩,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是,就是不知不觉间,家门口的生态空间和我们距离越来越近了。”市民管女士说,以她所住的普陀为例,小而精的口袋公园接连亮相,景观空间不断升级,入眼皆是美景。
在今年旅游节前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公布了第四批5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名单。这已经是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评选工作连续开展的第四年,共评选出205个“家门口的好去处”。
名单中,不仅有绿地公园,也有各类公共服务空间,还有不少阅读新场所。如,始建于1862年,有160年历史的祥生船厂旧址如今已成为“世界级水岸夜生活带”上的一处景点。这里包含1862时尚艺术中心以及沉浸式艺术商业空间,是承载上海潮流复兴的新兴地标。再如,浦东红窑原本是一家建于1969年的制砖厂,在90年代初歇窑停产。经过修缮后,高大烟囱和大小不一的窑洞被完整保留,变身为一尺花园(红窑店)。这里不仅是浦东老港镇的“世外桃源”,也是与自然共生的空间。
春天的樱花、秋日的银杏、奔跑的孩子、悠闲的老人、咖啡的馥郁、酒吧的喧嚣……同样榜上有名的还有“黄金城道”。此外,上海首座艺术高线公园——百禧公园原为废弃铁路改造的铁路农贸市场和综合市场,如今,这里既有艺术展陈,也有梧桐市集,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寻得休闲好去处。
上海都市旅游的烟火味、人情味、好滋味,你找到了吗?趁着旅游节,不一定非要去“远方”,希望你在家门口也能找到一份暖意、惬意与诗意。
头图为人们在苏州河畔徒步。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