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调查: 进公共文化场馆要预约,逾7成受访者说“老年人不方便”!市民呼吁保留传统服务方式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吴泽顺,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3-10-22 17:52

摘要: 针对当下老年人生活痛点,应多方合力找对适老化服务方向,努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的5G速度加快了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却让一些老年人心生迷茫,原地踏步。在日常生活中,当下的老年人正在面临怎样的危机?我们又该如何针对新时代养老新需求,精准提供适老服务?适逢重阳佳节,劳动报微信公众号《醒来》栏目针对近17000人发起了一项调查。


预约难、打车繁琐、手机套路深

智能化成老人出门“拦路虎”


智能出行的日子里,老年人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坎?据问卷调查,76%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进入公共文化场馆需要预约,操作不便”,占比排第一位;71%的受访者认为“出门打车扬招点较少,手机打车复杂”。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些难点。吴泽顺 制图


“老年人出行最头疼的就是招手打不到车,应适当增加挥手即停的出租车。”上海市长宁区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经常与社区居民打交道。据她反映,“现在网约车太多,路上随叫随停的车又太少,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搞不来手机叫车,出门看病只能挤地铁、公交。”笔者了解到,市面上虽存在助老打车一键呼叫设备,但一则普及率不高,愿意接单的司机少,二则若设备故障维修麻烦,对不懂电子产品的老年人徒增负担。


除了打车难,手机上复杂的消费套路和电视机里的消费陷阱也让人“吃不消”。67%的受访者反映“政府发放的消费券需要网上登记申请,自己不会操作”;68%的受访者反映“电视机操作越来越复杂,一不小心就被乱扣费”。


在12345市民热线,笔者发现不少老年人在手机套餐以及智能产品捆绑的广告上“栽了跟头”。鲁阿伯在自家楼下的推销点办了张电话卡,却在自身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捆绑的手机套餐与银行贷款高达两千元;朱阿伯看电视时不小心点到了推广广告,想要退出却稀里糊涂办了套餐......电子设备的更新迭代,正放慢老年群体跟紧社会的步伐。


现金不愿收、社交场所少、社区食堂远

适老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在时下的公共服务窗口,一些传统服务方式日渐稀少,这也让不少老年人手足无措。问卷中70%的受访者认为“餐厅需要扫码点餐,传统纸质菜单越来越少”;67%的受访者反映“政府发放的消费券需要网上登记申请,自己不会操作”;另有55%的受访者不满于“有些购物场所只能扫码付款,不收现金”。


“纸质票兑换难”是12345市民热线里的老人求助关键词之一。在2023上海某展会期间,鲍阿伯前往线下购票,却发现现场只可线上支付,不设纸币购买渠道;徐阿婆收到亲戚朋友送的月饼票,却一直无法拨通票券上的电话,卡在了兑换的最后一步。事实上,不少演唱会、美术馆等文娱场所的门票也是清一色的电子票,纸质票成了网友口中的“收藏纪念品”。


此外,调查问卷还发现,老年人社交场所少,适老化公共服务不足。46%的受访者认为“可供老人聚会社交的公益性场馆不多”,老年人交友唠家常的主阵地无奈只能放在下午2点半的咖啡厅和快餐店;47%的受访者关注到“老年大学等政府主办的免费或平价课程少”,难抢程度让他们望而却步;另有35%的受访者认为“无障碍设施不够人性化,坐轮椅出行不方便”。


在朱国萍看来,社区食堂离家远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15分钟生活圈对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还是太远,尤其冬天、下雨天出去吃个饭来回走半小时,有些老人就不太乐意出门了。”若不出门在家订餐,朱国萍了解到目前送餐上门的老年餐多为盒饭,餐品较为单一,有时送到饭已经冷了,“肯定没有在社区食堂自己点菜吃得舒心。”


设立老人求助“一键直达”

多方合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针对老年人当下的生活痛点,我们该如何在城市管理中提升为老服务,解决新时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呢?


“用老年人熟悉的线下传统服务助老生活”,在问卷调查中这一呼声最高。67%的受访者呼吁“倡导老年友好型消费场所,保留人工办理、现金支付等传统服务方式”;64%的受访者赞同“消费券、书展等需要网上申请预约的公共活动,增设老年人线下申领通道,简化申领流程”。有不少老人在劳动报微信公众号留言,建议“官方消费券发放增设居委会这一渠道,让老年人持身份证就能登记领取”。


城市管理中值得提升的适老服务。吴泽顺 制图


打造线下老年公共会客厅,满足老年社交的需求同样迫切。67%的受访者认为“应充分利用居委会活动室、社区中心等公共场地,为老年人打造更丰富的学习培训课堂和公共会客厅”,占比并列排第二。此外,朱国萍建议在居民区就近设老年送餐点,自选菜品隔天送达,打通社区食堂到居民家中的“最后一公里”,让老年人能在小区附近就吃上社区食堂热腾腾又品种丰富的菜肴。


面对老年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助老公共服务能否实现“一键直达”?6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12345市民热线的拨号方式比较复杂,建议“在12345建立统一求助专线,为老年人提供365天*24小时的电话求助通道”;54%的受访者关注到官方网站的建设问题,希望“政府以及各个公共服务机构的门户网站、客户端、业务办理软件进行适老化改造”。


此外,有58%的受访者希望“加强科技助老服务,每个街道社区都设立专人专岗,帮助老年人学习、适应智能化生活”,让智能建设以合适的方式助力高质量老年友好社会。


“在建设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中,我们会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办事的高频事项,推出‘智慧+’数字养老应用场景,比如智慧食堂、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并制作曹杨社区长者数字服务地图,让老年人享受家门口的公共服务。”上海市人大代表、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我们为老年人特设数字智能技术教学课程,建设‘数字伙伴微站点’、培育‘数字伙伴微志愿’,让有需要的老年人可以随时在身边找寻到能够提供帮助、解决困难、共享服务的场所和志愿者。”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市老年友善·健康服务联盟启动

现场:上海市民排长队购买重阳糕

从重九节到老人节,关于重阳节你知...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