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花、磨剪刀……老手艺要在大都会消失?上海这个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里样样有,烟火气“旺”了十几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吴泽顺 发布时间:2023-12-10 16:25

摘要: 在丽园路876号上的打浦桥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里,近20项老手艺聚集于此,为居民提供实惠便利的生活服务。

弹棉花、磨菜刀、修拉链......如今在上海,这些“古早”的传统手艺早已散落在街坊小巷,想要找这些摊位一时半会儿并不容易。不过在丽园路876号打浦桥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里,这样的“老行当”已经热气腾腾地开办了十几年,近20位“老手艺人”被街道集中在一起,用扎实的做工与实惠的价格,持续服务着社区居民,重现往日烟火气息。


街道冬日“棉花加工”人气旺

童师傅:做老一辈人熟悉的“棉花被”


上海的气温一降,做棉花加工生意的童师傅迎来了一年里的订单旺季。据他介绍,老一辈到了冬天更习惯盖厚实有重量的棉花被,到他这里松松棉花的“筋骨”,把旧棉花重新压一下,睡得也更踏实舒服了。“弹棉花、加工棉花胎、翻新棉花被等等,这些我们都做。最近一天能有个十几单,现场送来的,快递寄来的都有。”


童师傅的家人正在帮忙弹棉花。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童师傅已经跟棉花打交道20多年了。2011年,他来到打浦桥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落脚,就一直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棉花翻新”的各项服务。1元/斤的机弹棉花,40元/条的棉胎踏花被,80元/条4-5尺的纱网棉花被等等,让周边居民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到更便捷的“家门口服务”。除了附近的老顾客,“最近有人从奉贤专程开车送货来,让童师傅做工呢。”来找童师傅聊天的其他摊主提及道。


童师傅把弹好的棉花做成棉花胎。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我们现在的工作室免收租金,每个月象征性收点管理费,不算多。我们能把弹棉花的价格压低,也多亏了街道给我们行方便了。”童师傅感慨道。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操作起了弹花机,原本散乱堆叠的棉花被机器均匀地输送出来,仿佛云毯一般柔软、蓬松。“最近除了棉花业务,我们也帮客人把旧羽绒服翻新成羽绒被,一条改新的羽绒被能节省一千多块。”


市民“小修小补”的需求仍然存在

赵师傅:找我磨刀的都是多年熟客


除了人气火旺的弹棉花业务,像磨菜刀、缝衣服、修拉链等老手艺摊点同样是打浦桥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宝藏小店”。在工作日下午,不少阿姨爷叔们带上待修补的物什来到此处,和摊主们讲讲价,和坐着等完工的其他居民“噶噶珊瑚”,也是一种忙里偷闲的生活乐趣。


“磨剪刀,磨菜刀嘞!”“修——皮包!修——煤气灶!”曾经在路边挑担吆喝的“磨刀人”,在各家小区里穿梭的“维修工”,在这里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摊位前,专门帮顾客磨刀具的赵师傅热情地招呼着熟识的老顾客,从前挑着担子闯天下的他嗓音洪亮,笑呵呵地介绍起陪伴多年的“老伙计”们:“我现在用的是粗砂石,专门磨刀具'小牙齿'的;待会还要用细石、刀砖把菜刀磨锋利磨光滑。我这边10块钱磨一次,好多顾客都是老熟人啦,市民磨刀的需求一直有哇。”


赵师傅正在帮老顾客磨菜刀。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其实,服务中心里如赵师傅、童师傅一般忙碌的“老手艺人”不在少数,像裁缝铺、灶具电器维修铺、理发店等等都是老顾客们经常光顾的店面。时代变迁下,市民对于“小修小补”的需求仍然存在,市民曹先生拿着刚做好的衣服,说出了老顾客们经常光顾的心声:“一个是价格便宜,街道也支持他们办,给了优惠福利;一个是服务好,离家近,不用东跑西跑找店铺,方便多了!”


近20项便民服务集中于此

打造功能齐全、利民惠民的社区生活服务点


据打浦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中心自2011年6月成立以来,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宗旨,一直提供着棉花加工、家电维修、修鞋、磨刀、理发、家政服务等近20项便民服务。“当初考虑到居民确实需要,市场又无法满足,街道就把这些老手艺集中起来,以免收租金只收少量管理费的方式让他们留下来,方便居民来这里解决生活问题。”


打浦桥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吴泽顺 摄影


除了一直常设的手艺活,服务中心仍在拓宽服务面,让这个社区生活服务点的功能更加齐全。今年9月,服务中心增设了“丽园·好食光”社区助餐点,凭敬老卡可享受菜品优惠,解决附近老人就近就餐的需求。“大荤一般是10元到15元,小荤是6元到8元,素菜差不多3元,我一般打两个菜就够吃了。”家住局门路附近的夏先生表示,“这里开了十多年了,交通很方便,我经常来服务中心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头图为居民在磨刀摊位前咨询价格。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摄 影:颜筱依,吴泽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