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两颗珠子一起串过去就好看了。”“对,对,这两针再织密一点。”“来,阿婆,喝碗银耳羹暖暖胃”……这个周末寒潮来袭,但在闵行区的银都新村党群服务站里,却是满满暖意,因为社区在这里为他们搭建起了一道“温暖防线”。
为了确保辖区老年人能够安然度过这次的“断崖式”降温,街镇居委特意在周末时分开启了12小时的暖心过冬模式,从早8点到晚8点,居民们都可以在小区家门口的党群服务站里孵空调,而且还能学织毛线、做手工花,更有志愿者贴心地煮好免费的甜汤给大家品尝。
党群服务站里老人们再也不怕冷了
周末下午2点半,户外气温骤降,寒风凛冽,不少小区里除了快递外卖小哥的身影之外,几乎鲜有普通市民在外走动。
不过,当记者走进银都新村的党群服务站时,迎面而来的不仅是空调打出的阵阵暖风,还有各位老人笑意满满的脸庞。
老人们正聚在一起试戴刚刚织好的围脖。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你看看,我这是上午刚织的围脖,大红色的,还可以伐?我新学的花色。”二楼活动室一角,70岁的高阿姨正在和64岁的汤阿姨一起交流切磋织毛线的手艺。
“这个颜色正的呀,冬天戴蛮好的,你教教我,我回头给家里小朋友也织一副。”汤阿姨一边看一边还试戴起来。
老人身后的立式空调恒温显示为28℃,大家在室内都脱去了外套,只穿一件毛衣即可,也不用再因为天气寒冷而畏手畏脚。
12小时开足暖气,等你来孵空调
而在另外一处的长桌上,社区志愿者老师正在带领老人们做着手工花。“对的,对的,这个小珠子串起来,就是花蕊了。”只见老师手把手耐心示范着,老人们也是仔细地跟着一步步学。
很快,一朵朵漂亮的手工花就在老人们的手中诞生了,大家还不忘将成果摆放在一起,比一比谁做得更逼真。
这个周末的两天时间,丰富多彩的活动一直都围绕着小区的老人们展开。原本因为天气寒冷而惧怕过冬的老人们一下子找到了新的乐趣,大家都觉得不再这么寂寞了。
大家相互学习如何制作手工花。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寒潮突袭,这是我们街镇居委特意推出的防寒举措。”闵行颛桥银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学军直言,冬天时分,一些老人因为节约不太舍得开空调,就这么窝在家里过冬,“现在,我们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都会在这里开足暖气,欢迎大家来孵空调。”
记者了解到,张学军所在的银一居民区内,共有人口数约13500余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了2655人,孤老及独居老人则有150人。如何更有效地关心关爱好这些老年人的过冬问题,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
寒潮不“寒”,社区筑起“温暖防线”
张学军告诉记者,为了能让老人们走出家门,走进暖意满满的社区服务站,大家都出谋划,于是推出了各种老年人喜爱而且能够参与的活动。
志愿者们还为老人们炖了可口的银耳羹。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不仅如此,考虑到一些老人独自出门或许不太方便,为此,居民区还配备了志愿者,陪同老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84岁的张阿婆就已经连着两天都在开足暖气的党群服务站里过周末了。下午时分,志愿者们新鲜烧制的银耳羹出炉,大家你一碗我一碗的递了过来,端在手里喝上一口,胃里暖和和的,整个人也跟着舒服了起来。
张学军和居委志愿者们一起为老人分发甜汤。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在张学军的朋友圈里,记者看到了这么一条小记录:寒潮来袭,我们一起心连心互帮互助,有任何事第一时间来银一党群服务站,我们是温暖的大家庭!
寒潮不“寒”,颛桥这个党群服务站的暖心做法或许只是申城众多防寒举措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但却实打实地在居民家门口的社区里为大家筑起了一道看得见的“温暖防线”。让我们为这样的暖心之举点赞。
头图为老人们开开心心地在家门口的党群服务站里孵空调,做手工。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