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时发现身边消防隐患、有效控制和扑救“初起火灾”,近年来,上海各个街镇的微型消防站都在以不同形式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消防救援辅助作用。1月16日,记者从市消防部门了解到,目前,上海消防正在不断调整更新这些微型消防站。
下午时分,位于黄浦区东街48号的小东门街道微型消防站开展例行的消防演练,以此定期检验值班人员对于简易消防扑救设备的使用情况。
作为黄浦区老城厢区域,小东门街道的管辖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但实有人口数量却达到了3.29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接近7000人。对于消防而言,这些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人群。加之老城厢特有的砖木结构,一旦发生火情,若不及时处置,很容易出现火烧连营的情况。
因此,黄浦区也是全市范围内最早提出使用微型消防车“走街串巷”扑救火灾的辖区。微型消防站投入使用后,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救援辅助力量。
“我们这个微型消防站是从2018年开始投入使用的,这几年实打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小东门街道社区平安办主任张衡告诉记者。
不久前,平安办接到居委发送过来的信息,称东街某户居民家的房间内有焦糊味,微型消防站内的队员立即骑上二轮电动巡逻车赶赴,后发现居民因为离开家中,导致厨房灶台上一处锅具烧干,当即关闭燃气并及时通知了该户居民。
相比等待周边消防队出火警前来救援,微型消防站直接发挥了就近扑救的作用,实现1分钟响应、3分钟到达。截至目前,站内共配备了10名队员,每天确保早晚24小时均有人值守。前后共计参与实质性扑救火情70余起。
二轮电动巡逻车成为老城厢扑救“初期火灾”的重要工具。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小东门街道微型消防站是上海众多微型消防站的一个缩影。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微型消防站的设施设备,以及人员配置未能全部落实到位。
记者从市消防救援部门了解到,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微型消防站的作用,近期,消防部门推动现有的微型消防站更新升级。
“升级版的社区微型消防站最显著的就是人员配备,将从以往的兼职为主提升到专职,以此实现24小时的值班备勤。”市消防救援总队法制与社会消防工作处三级指挥长李杨卓群告诉记者。
此外,本市还将对微型消防站的场地场所、装备配备等都予以相对标准化、固定化。“以往,很多社区设置微型消防站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导致现有的微型消防站的大小不一、位置不一,今后,这些都将有相应的标准。”李杨卓群表示。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升级后的社区微型消防站将会配备有固定的值班室,以及放置救援物品的仓库。
同时,社区微型消防站升级后对消防救援车辆也有了新的要求,必须配备专车。不过,车辆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街镇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但必须专车专用。
记者了解到,随着去年5月份《上海市社会消防组织管理规定》的出台,今后,微型消防站的建立和撤销都将具备专有机制,并且需要予以备案。同时,微型消防站的管理指挥调度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并将在今年得到显著加速推进。
头图为小东门街道微型消防站配备有专职人员进行值守。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