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领衔在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次利用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恢复遗传性耳聋患者听力和言语。1月25日,该临床研究结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正刊,影响因子高达169。
该研究得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大力支持,在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长、科主任李华伟教授带领下,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主导合作完成,受到了国际领域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展现了基因治疗对治愈遗传性耳聋这一难疾的巨大潜力,有助于推动耳聋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全球先天性耳聋患者高达2600万,我国每年新生约3万聋儿,其中60%与遗传因素也就是基因缺陷相关,严重阻碍了儿童言语、认知以及智力发育。目前临床上尚无任何治疗药物。OTOF基因(表达耳畸蛋白)突变是导致先天性耳聋常见的病因之一,常引起儿童重度至极重度或完全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研究团队历经多年探索和合作,攻克大基因内耳递送难题,研发出基于腺相关病毒的双载体基因置换疗法,在OTOF耳聋动物模型中表达具有正常功能的人源耳畸蛋白,显著改善听功能,并进行了相关的安全性研究。研究发现,将正常的人源OTOF编码序列导入患者内耳毛细胞,使毛细胞表达正常功能的耳畸蛋白,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听力,回到自然、真实而五彩斑斓的有声世界。
该临床研究于2022年10月发起,并随后实施全球首例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内耳基因治疗。从大龄儿童到小龄儿童,陆续纳入多例患者接受基因治疗。目前最长的随访时间已达1年以上,患儿已经可进行日常对话,这是全球第一个获得疗效的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也是该领域目前成系统的、病例数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临床试验,开启了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
本次临床突破,也是一次院企合作、利用互补优势高效推进产学研转化的尝试,眼耳鼻喉科医院借力基因科技公司在药物开发上的经验,打通了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产业化设计、工艺生产、安全评估等通路,建立了产学研发展新模式。
细胞与基因治疗是全球科技与产业的重要“新赛道”,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生态,成立了“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心”,开展耳聋、眼病和头颈肿瘤等基因和细胞治疗。该院院长周行涛教授表示,将全力支持并积极鼓励科技前沿探索和临床转化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李华伟教授、王武庆教授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教授、东南大学柴人杰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吕俊博士生、王会博士、程晓婷主治医师、陈玉鑫助理研究员以及王大奇助理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