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今年大受欢迎!新春做个拼布“红包”,用针线“缝”出来年的小美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吴泽顺 发布时间:2024-02-13 09:18

摘要: 拼布,是一门接地气的手艺。在一针一线间,丁志萍一边精进布艺,一边投身于教学事业,走出一条拼接布艺的非遗传承之路。

龙年新春,传统年味浓。在这个新年,劳动报记者走访发现,不仅申城大街小巷被火红的灯笼、春联包裹上了“年味”,一些传统手工艺文化也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譬如拼接布艺,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因其鲜艳的色彩碰撞与奇妙的设计巧思而受到欢迎,今年有不少市民跟着老手艺人学做拼布,亲手制作一份有纪念意义的新年礼物,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劳动报对黄浦区非遗传承人丁志萍进行专访,走进拼布艺术非遗教学现场,一同感受沉淀千年的布艺魅力。


拼布,是一门接地气的手艺


拼接布艺到底是什么?抱着疑问初次与丁志萍见面,她穿着朴素,一袭长衣围着一条淡粉色围巾,讲着一口慢条斯理的上海话,笑容亲切。“拼布,就是一门很接地气的手艺。你如果会点缝缝补补的针线活,有一些设计想法,恰好也能沉下心来雕琢作品,那你就很适合学习这个呀。”


丁志萍出身于服装家庭,在家里长辈的熏陶下,她自小就接触缝纫,喜欢针线活。工作以后,2000年左右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个布料艺术展上接触到了拼布艺术,自此上了心,一边向自己的母亲学习更高难度的缝纫技巧,一边吸收国内外布艺作品的设计理念,正式开启了她20多年的拼布技艺生涯。


丁志萍的拼布作品。受访者 供图


谈及自己喜爱的专业领域,丁志萍兴致勃勃,自豪地展示着她往年设计的布艺作品:具有油画质感的樱花溪流美景图、旗袍雕花设计的江南美人、用布料复刻梵高名作《星空》......这些精致的布画内有乾坤,需要经过设计、挑布、剪裁、缝纫、拼贴等一些列复杂的工艺,有时一副作品就需要耗时1个多月。“布艺作品往往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取材,根据不同设计主题,选用不同色彩、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布块进行拼贴,最后呈现出一副色彩浓郁、大胆创新的布画。”


新春应景,社区授课很受欢迎


欣赏这些精工布画,是一种视觉享受。但在平时生活中,丁志萍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创作,她经常志愿来到社区、学校、阳光之家进行零基础教学,希望能把毕生所学的布艺技巧传授给下一代。

丁志萍进社区教导市民缝纫拼贴。受访者 供图


跟随丁志萍来到汾西路471号阳光之家,笔者和学员们在新年里一同上了堂非遗传承手工课——制作布红包。因为有着浓重的新春色彩,这门课很应景,格外受欢迎。不过,很多人由于第一次学,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线剪歪了、翻错面了,针脚乱了回针了......丁志萍不厌其烦,一遍遍温柔地指导着:


“多余的布料要剪在缝纫线外面,剪在线里面压岁钱就掉光啦!”


“我们的红包是撞色设计的,把粉色一面翻出来更好看。”


“已经做好的同学帮一帮不会缝的同学,这样新年大家都有红包送。”


丁志萍耐心指导学员缝红包。劳动报记颜筱依 摄影


在阳光之家的教学场景,对丁志萍而言是家常便饭之事。自2021年起,她还在中华职校等多校执教,对布艺的热爱让她有足够的耐心一遍遍纠正学生们的错误,一点一滴从“缝正一条直线”开始从零教起。谈到往届学生的布艺手作,丁志萍兴致勃勃地展示道:“这是孩子们亲手挑布料、穿线缝针做的花束,下了课以后他们都去送给班主任了,特别高兴;这是多位学生一同完成的房子拼贴画,色彩挑选得很漂亮,我很喜欢!”


让非遗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悉,拼布艺术2020年6月被认定为第七批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保护单位为大世界传艺中心。在新时代快节奏生活下,拼布这一慢工出细活的手艺,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丁志萍看来,现在社会节奏加快,传统技艺需要长时间系统学习,代代相传的困难处境固然存在,但也并非是无路可走。每周固定进阳光之家,每学期去小学初中上课,不知不觉间她已经拥有了一群年龄不等、喜爱拼布、有自己设计想法的“大徒弟”“小徒弟”们。

学生在丁志萍的指导下完成的布沙包。受访者 供图


“我喜欢教学,在我的课堂上教学氛围一直是很欢乐的,因为我希望大家能发自内心地觉得拼布是一件轻松愉快、具有实用性的事情,未来还愿意在闲暇时拿起针线,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非遗传承。”丁志萍表示,未来,她将会继续发展自己的拼布教学事业,从娃娃抓起,让更多人了解布艺、喜欢布艺,愿意用亲手缝纫的形式,表达生活中的小美好与小确幸。


头图为丁志萍在教导阳光之家学员们制作布红包。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