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证了提篮桥一带岁月变迁的百年老建筑——摩西会堂,今天起正式开始修复。5月6日,记者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获悉,这栋建筑将与游客暂时告别,进行从内而外的修复改造,预计整个工程将历时半年多。年底前,摩西会堂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游客。
始建于1907年的摩西会堂,是栋青砖墙面、红砖斜尖顶的三层外廊式建筑,由当时旅居在沪的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兴建。1927年,一位俄罗斯犹太人将它改造为犹太教会堂。二战期间,在沪的大批犹太难民经常在此聚会。1956年,由于大批犹太难民回国,摩西会堂关闭。在那之后的数十年中,这栋建筑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曾经做过政府的办公机构,也做过医院。
2007年,犹太难民纪念馆建成,摩西会堂承担了布展功能。随着纪念馆的扩大,有了专门的展示空间,这栋建筑被恢复成上世纪20年代宗教会堂时的外形。为了让游客沉浸式地感受老建筑的风采,会堂还曾作为演出场所使用。观众可在复古的西式会堂内,近距离欣赏话剧、音乐会等。
近年来,这栋百年老建筑内部的许多构件,像马赛克地砖、木质楼梯扶手、楼体的红砖等已出现风化现象,需要进行修复。同时,近年来犹太难民纪念馆发现的新史料,也让修复工作有了新灵感,有助于会堂还原当初的真实样貌。此次改造重点之一是会堂中央的约柜。现有的约柜造型方正、线条简单,透过两侧玻璃可看到里面储藏的圣经。经过修复改造,约柜将“重现”上世纪20年代的样子。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长陈俭表示,2007年修缮时,由于有些历史资料没有被发现,修缮还不完整。这次修缮将根据新发现的资料,让摩西会堂的约柜恢复历史状况,使得这栋建筑更具有历史沉浸感。
改造还将对建筑外墙进行修补清水砖墙和勒脚、清水砖墙雕饰修补、清除砖墙植物病害等;对屋顶、露台的屋架进行修缮加固,更换损坏严重的木屋架,增设防雷接地等;清洗马赛克地坪、定制修补缺失部分、修补缺失踢脚板、拆除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更换所有管道,重新铺设吊顶,木楼板下做防火处理、二楼卫生间增加母婴设施等。
陈俭表示,纪念馆已经有了一个面积更大、布展更专业的展馆,摩西会堂的展示功能就不再那么突出了。二楼原来是一个接待的空间,以后可能转变成临展空间。改造后,有利于更好地把空间多功能化,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头图为四摩西会堂外景规划图。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