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疗是肿瘤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之一,超过一半以上的肿瘤患者在治疗中需要接受化疗,但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让很多肿瘤患者“闻之色变”。而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无呕病房”,肿瘤患者化疗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了90%。近日,相关管理流程被2024年版《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收录,形成了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管理的“上海方案”。
常用的化疗药物也是细胞毒性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带来对一些正常细胞的损伤。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专委会主任委员、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专科主任郭伟剑教授指出,常见的铂类、阿霉素、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对人体的消化系统造成影响,部分患者会因药物反应或者其他因素,在治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
肿瘤医院乳腺及泌尿肿瘤内科专科主任王碧芸教授指出,有的患者因为恶心呕吐而对化疗产生强烈的排斥,导致后续治疗难以进行。作为上海唯一一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化疗患者达到217000人次,其中住院化疗患者43500余人次。
在住院患者入院时,肿瘤医院肿瘤内科23病区护士便开展分阶段饮食宣教,强调化疗前、化疗进行时、化疗间歇期不同阶段的饮食注意事项,并及时掌握患者反馈;在化疗前期,开展风险筛查与早期预防,将评估工具嵌入护理病历信息系统,由护士评估患者个人因素,包含心理、既往化疗后呕吐情况、患者对于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认知等,再由医生进行患者的药物风险评估,通过智能平台形成医护联动机制。
医生根据筛查结果,结合“无呕专科医生”设计的循证医学知识库,开具预防性止吐药物方案。护士在落实预防性止吐药物干预的同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患者开展个性化治疗护理。例如,对于中风险患者,护士在常规宣教外,还加强环境及患者如口腔卫生、味觉改变应对等自我管理;对于高风险患者,还结合穴位按摩、芳香疗法、五行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缓解恶心呕吐的发生,并每日评估患者症状登记和预防处理效果。
在化疗期间,医护团队结合恶心呕吐分级量表和“患者日记”两种工具,实时管理患者症状。在化疗间歇期,医护团队充分利用新媒体赋能,通过科普视频、微信公众平台小助手等开展患者管理;期间,对于需重点关注的患者,采用电话采访等形式,给予针对性给与照护指导和健康教育;当化疗间歇期患者恶心呕吐分级达2级及以上,即刻启动预警及时干预。
据了解,“无呕病房”成立以来,高风险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约90%,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肿瘤内科23病区获评上海首批“全国CINV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肿瘤内科团队建立并规范了5项相关制度及流程,被2024年版《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收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上海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表示,“无呕病房”的创建是从患者的就医体验出发,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不仅关注疾病治疗,更关注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同时,医护共同合作,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了医护联动,体现了人文关怀,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头图为“无呕病房”开展患者全程管理。肿瘤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