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小长假首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8日,“漫游‘半马苏河’,创艺美好生活”系列主题活动在普陀举行,市民们逛展览、做手工,感受各级非遗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久弥新的传统节日氛围在“家门口”逐渐浓郁。
名额上线“秒空”,市民一早来打卡
6月8日一早,记者在半马苏河驿站·1690党群服务中心见到,各个教室正在开展沉浸式的非遗技艺体验,包括“瓷上生花”手作体验、插花技艺体验、香道体验、茶文化活动等。
“8点50就赶到教室了,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有关‘香’的知识。”家住浦东的徐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本身就对各类香料很感兴趣,通过“闻香”课堂,她了解了香道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它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有意思的是,老师还给我们图文并茂地分享了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香料,比如:茅香,它其实就是泰国菜中的香茅,不仅可以用于烹饪,还有驱虫的作用。”活动中,徐女士也亲手制作了一个驱蚊香囊。
另一边,二十来位市民手握一柄刻刀、一方木槌 ,叮叮当当,在莹如玉的瓷器釉面凿画出一道道或深或浅的线条,这便是“瓷上生花”。在市级非遗项目瓷刻传承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埋头创造着独一无二的瓷刻作品。
瓷刻现场。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据工作人员介绍,市民通过普陀文旅官方公众号免费报名参与活动,百余个名额上线不到一分钟就被一抢而空,火爆程度远超预期;一些外区的居民也慕名而来,有人还连着报了两场。
老法师手把手教做“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活动当天,“龙舟竞渡——船模制作亲子体验活动”受到了亲子家庭的欢迎。“为什么要赛龙舟?”“龙舟的构造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
授课老师、传统“鼓子卯”结构造船放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昌华告诉记者,为了此次活动,他特意准备了3D龙舟木质拼图,希望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手作的乐趣,还能对古代造船工艺有初步的认知。
陈昌华指出,简单的模型也蕴含着科技。就以“鼓子卯”结构为例,它是指在样船船体制作上,把微缩样船船体按真实船型需要,将有弧度的龙骨和肋骨进行十字联结,采用锁卯、榫卯、钉卯的造船技法,将整体样船船体制作成鼓状空腔,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一大进步。通过制作船模,孩子对“鼓子卯”结构便能知晓一二。
陈昌华还表示,在一块块材料的拼搭中,孩子们也能对“水密隔舱技术”、平衡装置有所启蒙,了解中国海洋文化独特性。
亲子家庭动手制作模型。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全月将开展十余场主题活动
此外,活动当天,由普陀区文化馆带来的沪剧传统折子戏专场演出融合了传统沪剧折子戏选段,包括:《庵堂相会》“搀桥”、《贤惠媳妇》“婆媳相争”等,演绎出了传统戏曲的雅韵芬芳,充分展现出非遗中的明珠——戏曲的独特魅力。还有人参加了“半马苏河:工业遗产深度体验”的建筑可阅读微旅行活动,深入感受普陀区聚焦工业特色的海派文化底蕴和市级非遗项目钱币生产的手工雕刻技艺的工匠精神。
另一方面,“明德惟馨——江南文人生活主题展”也在普陀区文化馆一楼城市创艺空间拉开帷幕,展览通过“书、画、琴、香、花、石、茶”等元素传递出江南文化中温婉秀丽、精致典雅的文化特征,让市民感受来自江南的器物之美、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记者获悉,整个6月,普陀区将在“2024上海文化遗产季”持续开展十余场主题活动,覆盖全区10个街道镇,如长寿路街道“魅力非遗 文化传承”图文展、曹杨新村街道“江南春韵·非遗制造美作品展”、长征镇江南丝竹专场演出等,包括展览、演出、讲座等多种形式。
头图为非遗传承人在指导孩子制作龙舟。普陀区文旅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