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6日,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在上海建桥学院举行。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6所上海高校,以及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54所外省市高校,均选派招生老师与考生和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据悉,这也是上海今年在高校举办的首场大型线下高招咨询会。
图为招生老师在给家长和考生详解招生政策。校方供图
百余所高校招生老师现场为考生和家长答疑
高考之后,填报志愿是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的头等大事。今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 (通用版) 》开始实施,也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后的第一年,大部分“理工农医”类专业均要求中学阶段必选物理、化学两门科目,高考填志愿的难度有所增加。目前,已经有21个省份落地新高考,考生要特别注意自己高考选考科目是否符合招生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记者注意到,大部分理工农医类专业要求选考物理和化学科目,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必须是高考选考政治科目。
“我们举办此次咨询会也是希望考生们‘吃透’政策,关注高校学科专业布点的优化调整情况,精准报考。”作为本次活动的东道主,上海建桥学院副校长俞晓光说,此次有近百所高校现场摆摊,吸引了来自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近万名考生和家长预约前来咨询。
俞晓光告诉记者,为落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政策,上海建桥学院理工科专业招生比例从2023年的34%调整到今年的38.5%,理工科招生人数增加近200人。该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与临港芯片制作的顶尖企业合作,通过产教融合,着力培养芯片制作、设备维护等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这些理工农医类的前沿专业社会需求量大,职业发展前景好。”俞晓光表示,该校还新增了商务英语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建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高校建设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优势学科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俞晓光说。
图为考生和家长现场与招生老师咨询志愿填报。校方供图
招生培养和转专业政策备受关注
“来咨询的上海考生和家长普遍关心今年同济大学的特色专业和培养政策。”同济大学上海招生组组长熊老师表示,同济大学推出多项本科招生新政,打出多个“升级版”和“组合拳”,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校从招生、到培养、到就业再到深造,有一个全链条人才培养规划,有自选套餐,也有精选套餐,强调成长的个性化,比如率先探索微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可以保研单列等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尤其是转专业的设置,学生入校后拥有7次对专业作出抉择的机会,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
华东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孙玉柱老师告诉记者,今年高校对招生优势专业和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金融学双学位、工科试验班(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化实验班等进行了扩容,并且新增了“电子信息材料”本科专业。“学生进入到我们学校后转专业自由度很大,有两次转专业机会,转出无限制,转入有考核。”孙玉柱表示,华理还推出了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设置4个精英班,实行“3+3”本硕贯通培养模式,采用中英法三语教学,保研资格可达100%,录取后在学院内转专业不受比例限制,可赴法国或者本校就读获得硕士文凭,或者选择仅本科毕业。
“咨询下来感觉学生自主权更大了。”家长孙女士说,她和孩子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比较感兴趣。“好几个学校都宣布了转专业自由,这对学生来说是利好政策。”
外地高校送上“大礼包”,诚意满满来揽才
在此次咨询会还吸引了54所外省市高校,不少学校都为上海考生送上了“大礼包”。
“武大今年在上海招生总人数有所增加,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从8个增加到9个。其中,弘毅学堂、法学、计算机、遥感、电气等优质热门专业招生在上海地区投放计划数显著增加。特色试验班弘毅学堂招生重大改革,全国招生人数从245人增加到400人,在上海投放的招生计划也显著提升。” 武汉大学招生组负责人李懿老师介绍道,学校在本科生中设立了50余项奖学金,学生最高可以一次获得10万元奖学金。通过校友“领航计划”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今年推出的招生新举措。
中山大学招生办老师表示,今年该校在上海市普通类招生计划38人,招生专业同上一年相比略有调整,今年设置了“不限专业”和“物理+化学”两个专业组,取消了“物理”组,新增加“网络空间安全”、“社会学类”专业在上海招生。
填报志愿,考生和家长更理性
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是从兴趣出发,还是更关注就业?在填报志愿这道难题面前,考生和家长少不了纠结。
考生唐同学表示,自己对生物医药相关专业感兴趣,这也是上海重点发展产业方向,他了解到一些临港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依托临港地区的生物医药区位优势和资源,可以满足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追求。“还是要考虑所选专业和日后就业之间的联系,我希望今后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唐同学说。
张同学在提及专业与就业相关问题时表示,已经坦然接受“非毕业即就业”的现状,他更心仪科研相关专业。张同学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院士特色班与未来技术拔尖班兴趣浓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生命健康这些属于国家急需的行业前沿领域,不仅前景好,我也希望自己能贡献力量。”
“今天咨询会上了解了不少高校的新政策,在择校的时候,会优先考虑本地高校与外地的特色专业学校。当然,我们也会尊重孩子的意愿,结合孩子的兴趣、选科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综合考量。”陶先生坦言,作为家长,更关心孩子选了这个专业能学到什么样的专业能力。“这关系到孩子以后靠什么吃饭。”
头图为2024上海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现场。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