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7月1日上海全面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五年后的今天,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市民的生活习惯。
站在新的路口,上海垃圾分类工作下一步该如何优化?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小区发现,生活垃圾清运,试点公交站牌式精准报时;智能垃圾厢房会提醒居民垃圾投放是否有误……科技赋能正在成为垃圾分类“升级版”路上的最优解之一。
垃圾清运实现“精准报时”
近日,在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均泰丽轩小区,保洁人员不用再早早地将装有湿垃圾的垃圾桶推到路边,等待清运车辆的到来。垃圾厢房的外墙上,一个类似公交站牌报时的装置,清楚地显示车辆抵达的大致时间。
显示屏预报清运车辆抵达时间。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你看这个显示屏,清运车何时到达一目了然,保洁人员只要提前5至10分钟,将装有湿垃圾的垃圾桶推到路边即可。”泰丽轩小区垃圾厢房位于小区5号楼的底层、泰州路一侧,曹家渡街道城运中心副主任蒋志磊告诉记者,以往的作业模式,保洁工为确保不错过清运车辆,经常会提前较长时间,把垃圾桶推出密闭的垃圾厢房。天气炎热时,散发出的异味或多或少会影响住在楼层较低的居民,“如今,异味干扰居民生活的时间短了,也降低了垃圾桶长时间堆放在路边,给道路带来的影响。
湿垃圾清运更加高效。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据静安区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周前,静安在曹家渡、北站、彭浦镇,选定湿垃圾、餐厨垃圾、干垃圾试点三条生活垃圾清运公交站牌式精准报时示范线路,清运车辆何时到达,让相关人员做到心中人数。“不仅垃圾厢房的显示屏可了解垃圾收运时间,车辆到达的短信息也会同步发送到保洁员手机上。从试点效果看,居民的反应良好。”
智能垃圾厢房改善人居环境
位于天钥桥路905弄徐汇区枫林街道宛南六村,建于1979年。今年3月,一座近百平方米的智能垃圾厢房建成启用,让居民们齐声叫好。
孙嵘捷在介绍情况。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你看,这些时老照片,刚实施垃圾分类时,由于垃圾厢房条件简陋,垃圾桶是露天放的,附近的居民意见很大。”在新建的垃圾厢房前,宛南六村党组织书记孙嵘捷感受颇深,“垃圾分类这五年,全靠居民理解和配合!”
智能垃圾厢房会识别垃圾投放是否有误。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去年,我们小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在征求居民意见后,建设了新的垃圾厢房,显著提升了小区的人居环境。”孙嵘捷介绍说,全封闭的垃圾厢房不仅有除臭设施,还配备了洗手盆,而且十分智能,“如果居民将分好类的干湿垃圾,在垃圾厢房投放时投错了地方,厢房的喇叭会主动提醒;同时保洁人员也会及时予以纠正。”
五分类智能回收箱。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同时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还设有“玻、金、塑、纸、衣”五分类智能回收箱,可24小时进行“回收”,居民只要扫码再将物品放置于指定的入口即可,推进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此外还配置了有害垃圾精细分类箱,实现“过期药品、化学制剂、有毒制剂”安全存放。
“为了方便居民生活,我们的垃圾定时投放时间也作了多次修改,目前每天可投放三次,上午7点到10点,中午12点至13点,傍晚17点至20点。”孙嵘捷表示。
老港基地正在变为“花园老港”
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承担着上海全市约50%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和资源化重任。
近五年来,老港基地实现了由填埋为主向干垃圾焚烧结合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垃圾综合处理模式的转变,并于2021年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据悉,如今的老港基地干垃圾焚烧能力从3000吨/天提升9000吨/天,湿垃圾资源化能力从零提升至4500吨/天,填埋量从7000吨/天降至零填埋,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率提高12%。随着数字老港系统建设、工业旅游基地创建、无废园区建设、运行管理标准化试点创建等,老港基地已从“垃圾码头”转变为“无废老港”、“花园老港”。
相关负责人表示,至2035年,老港基地将全力打造成为“韧性安全”的固废综合处置战略保障基地、“低碳循环”的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科创科普”的环保先导基地、“智慧生态”的特色化绿色园区。
头图为智能垃圾厢房改善了宛南六村的人居环境。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