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暴食、催吐、饥饿……吃饭,这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历时半年重装后,位于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600号画廊再次上新,一场名为“爱、食物和生命”的进食障碍科普艺术展,正式与市民观众见面。
前来观展的市民观众络绎不绝。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进食障碍是患者的“无声呐喊”
进食障碍(ED),这种在精神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易慢性化和反复发作,其中厌食症死亡率高达10%。
广泛意义上的自残行为,包括用刀割手、啃噬自己的指甲、拔自己的头发,或用香烟烫自己的皮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宣传科科长乔颖向记者举例道,用伤害的手段导致自己肌体出现不完整,都叫自残。“ED患者在挨饿或暴食时,就是一种自残的表达。”
“有些人是以拼命地吃为表达,有些人是以抑制食欲、不吃为表达,不管是吃还是不吃,他们的内在的这种矛盾冲突都是存在,同时都有催吐、挨饿的表现。”这种反常的进食行为,已不仅仅是对食物的恐惧或迷恋,更是对身心的极大伤害。
乔颖曾经问一位进食障碍患者:“你为什么不吃饭?”
对方的回答令她印象深刻:“我不能够控制爸爸妈妈,也不能控制周围的所有人,我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我的身体,我想让它胖就胖,让它瘦就瘦。”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用来“和父母说不”的方式。
“我们经常把进食障碍这个病称为呐喊,”乔颖说,“他们通过让自己变胖变瘦、吃与不吃,向周围的人、向父母呐喊:请多给我一些爱。”
展厅内人气颇高的一组作品,兔子代表了患有进食障碍的病人。劳动报记者唐一泓 摄
他们共同的名字叫“患者艺术家”
采访中,乔颖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她最喜欢的画作:“这个小兔子代表我们的病人,它有的时候想吃,有的时候又不敢吃,圆滚滚的体型带来的焦虑,让它更加矛盾,内心冲突也表现得更加明显。”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品来源有两大部分,一部分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进食障碍诊治中心住院患者的艺术治疗作品以及家属作品,另一部分为向社会征集的曾经或现在正遭受进食障碍相关问题困扰的艺术家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画作的创作人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患者艺术家”。
“我们认为他们不仅是患者,他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如艺术家的手笔,也的的确确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乔颖说,“我们希望他们在创作这些画作时,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同时通过这次展览,呼吁大众更好地去理解、接纳和关爱进食障碍患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00号画廊始创于2019年,是大陆首家设在精神病院内的画廊,是一条集艺术、科普、人文于一身的画廊。至今已举办多次主题展览,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阿尔兹海默症等。
“我们与朵云书店等专业艺术机构都有合作,在这里展出了比较受欢迎的画作,我们会推荐进行二次巡展。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还可以制作成文创产品再次传播。”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宣传科科长乔颖接受本报采访。劳动报记者唐一泓 摄
网红600号:全方位守护心理健康
近些年来,随着“宛平南路600号”这个特殊地标的花式出圈,也让越来越多人对精神疾病和患者有了更多了解,甚至连“600号”也成了年轻人间打趣自嘲的热梗。
不过,作为医院宣传科科长的乔颖始终认为,600号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成为网红。毕竟,今天还有更多的人,对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中心存在偏见或抗拒。
“我们几代精神医学的专家,都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以前大家认为只要来过600号,就是一个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们想打破这样的偏见。”乔颖说。
“我们不仅仅是治疗精神障碍的病人,更多是全生命周期呵护大家的心理健康。当你的生命中出现挫折和危机时,希望大家能够想到600号,这里是伴随成长、伴随到老的幸福场所。”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这两日上海天气炎热,但前来参观者始终络绎不绝。正在攻读研究生二年级的宁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学习的是教育心理方向,尽管之前对进食障碍有所了解,但看到画展仍深感震撼。
“一方面看到了患者对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他们所处的困境。以后自己在面对这类学生群体时,会能更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对他们感同身受。”宁同学说。
“画作水平之高,我认为不差毕加索。”市民何先生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我发觉他们和我们心灵上的感受是相通的。回去后我也会说给周围的朋友听,不要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关怀他们,把善良和爱心传递下去。”
头图为展厅现场,小怪兽仿佛一只“饕餮”。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