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9月2日举行的2024年“上海慈善周”启动仪式上,《2023年度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发布。报告从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慈善服务、社区慈善、应急慈善、慈善信托、福利彩票、慈善文化、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慈善促进共十个方面全方位展示2023年度上海慈善事业发展成效。
去年新增慈善组织41家
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新增慈善组织41家(其中新登记成立28家,申请认定13家),业务范围涵盖教育发展、社区公益、生态环保、艺术发展、体育发展、医疗科技等覆盖上海城市特点的诸多领域。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慈善组织641家,占社会组织总数的3.7%,其中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35家。
全市慈善组织年末净资产合计273亿元,年度公益事业支出56亿元,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有91家,超过1亿元的有12家,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年度公益事业支出超过10亿元。
除了慈善组织,上海还有众多的爱心企业和慈善人士。在互联网慈善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上海形成了政社、社社、社企、社媒、社众联动共享的慈善平台,畅通慈善资源流动,汇聚各方力量,不断创新募捐形式,积极开展互联网等公开募捐(年度备案公开募捐方案283个),全市募集款物的总量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
2023年,全市接受慈善捐赠总额74.75亿元,其中现金捐赠67.70亿元,占比90.6%;物资捐赠价值7.05亿元,占比9.4%。
教育类慈善项目占40.5%
2023年,上海各类慈善服务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全市慈善组织年度共开展公益慈善项目6926项,年度受益人数6886万人次,项目总支出54.32亿元。
从服务对象看,针对某类特殊困难人群提供服务的项目占比为28.6%,更多的慈善项目面向市民普适性开展。从服务领域看,慈善组织开展最多的是教育类慈善项目,总数2805个,占比40.5%;其后依次是扶贫及社区发展类(908个,13.1%)、社会服务类(785个,11.3%)、医疗卫生类(502,7.2%)、公益事业发展类(494,7.1%)、文化艺术类(351个,5.1%)、志愿服务类(146个,2.1%),灾害救助类(136个,2.0%)、科学研究类(108个,1.6%)、体育类(105,1.5%)、生态环境类(74,1.1%),法律与权益保障类(23,0.3%),政策倡导类(22,0.3%),其他类(467,6.8%)。
慈善超市持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社区慈善是上海慈善事业发展中富有特色的有益实践。近年来,上海通过大力培育发展慈善超市、社区基金会、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凡人善举”爱心窗口等方式,推动各项社区慈善活动普遍开展,调动激发社区居民的慈善热情,打造家门口的慈善阵地。
2023年,上海慈善超市在保持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多元经营模式,持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推动粮油帮困卡进慈善超市消费,关注支持孤独症儿童实训和残障人士就业等,在社区慈善款物接收、困难群众救助、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探索新机制,很多慈善超市成为凝聚善意的网红打卡地。
全市社区基金会新成立3家,总数达91家,年末净资产合计2.8亿元,年度收入合计8079万元,年度公益事业支出7834万元。通过开展社区基金会创投大赛和社区基金会观察点建设,社区基金会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重要的社区公益资金蓄水池。
此外,2023年,上海市福利彩票实现总销量56.49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7.14亿元,较上一年度大幅增长53.6%。其中:上缴中央8.41亿元,各区留存3.56亿元,市本级留存5.17亿元。
头图为报告发布现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