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作为工博会科技创新展中的常设展区,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在8600平方米空间内展示了75所高校精挑细选的615项科技创新成果,展现高校的创新策源能力,并进一步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高校展示方式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首次在集中展示区按专业领域进行布局,围绕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五大领域进行集中展示。
一批在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项目亮相
今年,高校参展的很多亮点项目均在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在复旦大学展区,记者看到了15个项目,涵盖光伏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其中,“视频图像处理器IP核”项目在ISP处理器、视频编解码处理器和AI处理器推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4K、8K等超高清视频技术的普及,视频图像的分辨率大幅提高,每一帧图像都包含更多的像素点,从而带来了更大的数据量。这些高清视频在提供更清晰、更细腻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的压力。复旦大学“视频图像处理器IP核”项目首次实现了ISP参数的实时在线搜索,同时显著提升了图像质量。相比国内外最新超参搜索的研究成果提速400多倍,广泛应用于图传、航天等领域。
上海交大展厅是整个科技创新馆区人气最旺、互动最强、观摩人员最多的展厅之一。该校展出了杨建民教授团队研发的“开拓二号”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实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6个“突破”,并在今年6月份完成了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深海试验,获得200多公斤多金属结壳、结核等深海矿石样品,还在无人操控条件下,实现了在深海复杂海底沿大曲率路径自主行进。
此外,北京大学参展项目瞄准打造高性能小型化的芯片原子钟,产品100%实现自主可控,全面提升我国芯片原子钟领域的创新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解决了特深井科学钻探井下动力驱动难题,缩小了我国科学钻探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聚焦民生,高校展出纷纷打出“健康牌”
在“顶天”的同时,高校科技创新不忘“立地”,深切关注民生所需,不少高校展出了与大健康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
脱发是困然不少年轻人的难题,直面“头顶危机”,基因疗法或许有用。
AAV(腺相关病毒)因为其相对安全性、高效性、能长久表达基因等优势,成为了当前体内基因疗法的主流载体。上海大学廖新化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AAV能够非常高效地递送基因到皮肤组织,比如递送毛色相关基因,可以将小鼠的黑色毛发变为棕黄色。通过可控的注射,他们能在小鼠的背上写出SHU。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递送相关基因能够有效促进毛发生长和创伤愈合,这为脱发和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首次证明了基因疗法在皮肤病治疗的巨大潜力。
这一创新技术将促进皮肤领域的基础研究,并加快基础研究发现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例如通过AAV递送发现某个基因能促进小鼠毛发的生长,同样的一套系统通过AAV递送基因到人的头皮,就有可能用于脱发的治疗。
戴上智能手表监测健康已经成为潮流,但每天都要充电可是件麻烦事。上海交通大学王国兴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戒指小巧又美观,颇为有趣。据了解,这款智能戒指通过系统架构、电路结构、检测算法、集成工艺等多层次的全方位自主创新,打破了能效与设备体积、精度、舒适度之间的矛盾,实现健康监测的小型化与精准化,目前已经成功产业化。
集中推出一系列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据了解,今年高校展区将继续加强政产学研的碰撞和交流,开展大量的对接活动,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比如,在贯穿全年的“创智汇”系列活动基础上,将继续推出“创智汇∙工博会篇”路演活动,9月24-28日期间分专业领域将开展9场高校参展项目路演, 吸引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8所高校的62个项目组参加。
与往年一样,今年将积极组织线上线下专业观众参观高校展区,与工博会组委会办公室、长三角地区地方科技局等紧密合作,发布地区及企业的技术需求,实现供需双向互动。有所不同的是,今年还将联动宝山区面向参展高校开展宝山杯大学生创新大赛专场宣讲会,并介绍宝山区“先投后股”试点等政策,吸引各大高校项目来沪落地。
为促进科技服务部门更加关注高校科技成果,本次高校展区将组织专业的技术中介机构、投资公司、金融法律服务机构等深入高校展区淘金觅宝,组织技术经理人“高校淘展”等,同时开展高校技术经理人专题培训,充分调动技术中介方的积极性,并主动推介高校参展项目。
头图为工博会高校展区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