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是从池塘现捞的螃蟹,非常新鲜,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现在你可以挑两只,挑好了我帮你称下重量,你再选根线把螃蟹绑起来。”这段人们常在菜场里听到的对话,如今出现在了苏州博物馆内。
除了可爱的螃蟹,放眼全国,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甘肃省博物馆的“麻辣烫”……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整活”,文创也越来越“出圈”,对许多人来说,“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理由变得更充足了。
排队3小时只为“捞”螃蟹
今年秋高蟹肥之时,最火的不是阳澄湖大闸蟹,而是苏州博物馆的毛绒“大闸蟹”。
“国庆里刷到螃蟹的视频,我觉得太可爱了!立马和朋友想约去带回几只。”市民钱女士告诉记者,根据店家放号安排,10点有50个号、15点放100个号,18点再放100个号,她当天9点15分就到达了现场,排在了第38位。
“10点店铺营业,如果不需要表演可以直接购买螃蟹,想和店员互动的话还需要等待。”钱女士说,最后她花了近3个小时买到了两只螃蟹。虽然耗时很久,但她觉得,39元的螃蟹既提供了情绪价值,也有地域特色,非常值得。
文创螃蟹受到热捧。网友供图
像钱女士一样,不少年轻人都乐于将独特、新奇的博物馆记忆带回家。比如,天水麻辣烫火了以后,甘肃省博物馆卖起了“麻辣烫”文创。记者了解到,“麻辣烫”毛绒花束有6个单品,模拟了丸子、蟹排、年糕、香菇等菜品。“麻辣烫”还分不辣、微辣等口味,人们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毛绒“麻辣烫”菜品进行“烹饪”。
文创麻辣烫。网友供图
“过家家风”让年轻人欲罢不能
逛博物馆本身就是当代年轻人最热门的娱乐方式之一,如今,更是有了不少人为了可爱的文创专程打卡。“有特色、会整活”“长大了也能正大光明地玩过家家”“博物馆的文创也变得年轻、轻松了”……在社交平台上,人们积极地分享着自己的购买理由。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博物馆的文创与Jellycat营销方式如出一辙。记者了解到,Jellycat本身是玩偶品牌,近来开始结合模拟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售卖,在纽约、上海等城市爆火。“现在万物皆可Jellycat了,世界难道只能靠复制黏贴?”有网友直指博物馆的文创缺乏自己的新意,容易审美疲劳。
还有人担忧,盲目跟风者太多,大家去博物馆是为了文创而不是看展,有“买椟还珠”之嫌。
专家:要继续深挖文创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认为,让文创变得鲜活、可爱,是博物馆活化利用文旅资源的一次成功尝试。“博物馆因为其特点,总让人觉得有历史感、距离感,但是现在的这些文创把博物馆和人们的距离拉近了,并巧妙融入了年轻人的话语体系,这无疑是一种突破。”刘德艳说。
不过,尽管销售、购买“大闸蟹”“麻辣烫”给予了成年人满满的的体验和情绪价值,但刘德艳强调,并不是每一个文创都能“照抄答案”,因为受众会审美疲劳。“我认为,这样的活化利用只适合特定的时间段里、某些特定的品类中,其他博物馆并不能一窝蜂推出,这样反而会让人失去新鲜感。”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旅游专业副教授高静指出,销售文创的同时会配合销售的互动表演,这种销售形式在文创届相当新颖。“比起以前买东西直接付款离开的固定模式,这种互动让顾客对购物有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增加了趣味性,也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高静还表示,这种销售方式在无形中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更高了,他们要能造梗也能接得住顾客的梗。”
不过,流量突如其来,考验也随之而来。“首先,应该加强对文创质量的把控,不能让游客觉得这是一次性消耗品,要让游客觉得物有所值,认为它不止是拍照好看,更要兼顾实用性和美观;其次,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面对不同性格的顾客,可以有不同的话术;同时,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并且增加销售点,优化人们的购买体验。”高静表示,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文创品牌能够出圈实属不易,她希望各方能持续改进,让国产品牌进一步走向世界。
头图为网友分享自己买到的文创。网友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