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有这样一处神奇的地标建筑,被称为“上海人民的精神家园”。曾经人们对它避之不及,但随着“600号”IP画展、文创的频频出圈,各种笑料段子也被网友们玩得飞起,甚至成了年轻人间自嘲的热梗,它就是位于宛平南路上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不过,对600号来说,“走红”只是过程,让更多人消除对精神疾病和患者的偏见,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防线才是最终目的。
600号画廊不断提供新的视角,传递艺术之美与科普价值。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约10亿人遭受精神问题困扰。近日,600号画廊也迎来了自创立以来的第9场展览。
画廊作品的作者涵盖了院内和院外的各界人士,主题多样。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600号画廊始创于2019年,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特色项目,是中国大陆首家设在精神病院内的画廊,是一条集艺术、科普、人文于一身的画廊。今年夏天,名为“爱、食物和生命”的进食障碍科普艺术展,引来众多市民观看。
今夏,举办名为“爱、食物和生命”的进食障碍科普艺术展,引来市民观看。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开办至今,这里已经举办多次展览,作者涵盖了院内和院外的各界人士,既有青春期的少年、也有长期住院的长者,主题则涉及情感障碍、精神分裂、青少年心理等。不断地提供新的视角,传递600号画廊的艺术之美与科普价值。
“允许不完美”科普艺术展是画廊自创立以来的第9场展览。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这一次的艺术家们是强迫症患者。这个名为“允许不完美”的科普艺术展,展品是向社会征集来的,展示了强迫症患者内心的秩序与无序,揭示其内心的冲突及复杂性。艺术家们曾经或现在正遭受强迫症困扰,院方希望每一位参观者正确认识、理解、接纳强迫症患者,允许生活中的不完美及不确定。
院方特设留言墙,引导观者正确认识、理解、接纳强迫症患者,允许生活中的不完美及不确定。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强迫症”这个词大众并不陌生,有的人对自我要求高,做事追求完美,有的人爱干净、爱整理,有的人也曾和朋友半开玩笑之间,给自己或他人贴过所谓“洁癖”“强迫人格”的标签。但其实,这些往往够不上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科普展用通俗易懂的漫画方式,向观众展现了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之旅。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事实上,真实的强迫症是非常让人痛苦的,患者就像一辆失控的汽车,甚至只能等车没油了才能停下来,整个过程充满恐惧与焦虑,社会功能也会不同程度受损。
“允许不完美”科普艺术展上的呈现的互动对话。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一种以不可自制的、侵入性的、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常见的强迫行为有强迫清洗、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等,常见的强迫思维有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等。
观众近距离欣赏科普展上的作品。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好在,艺术的力量能够穿透表象,触及人心。希望让每一位参观者在欣赏美的同时,收获科普知识、体验情感共鸣、提升健康素养。
“允许不完美”科普艺术展上的画作《Boom!》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院方表示,期望通过这次展览,一起探索强迫症患者内心的秩序与无序,揭示其内心的冲突及复杂性。鼓励大众正确认识、理解、接纳强迫症患者,支持患者及其家庭早日战胜强迫症,允许不完美及不确定。
头图为科普艺术展“允许不完美”面向公众开放。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