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阿姨早上先将孙子送到家门口的好学校,去社区医院做个理疗,约上三五邻居好友到社区食堂吃个午饭,再去附近的健身公园锻炼身体……这样的幸福生活已经成为不少上海老人的日常。
10月23日,劳动报记者跟随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我们的人民城市”专题采访活动,看上海如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老百姓家门口织就一张幸福网。
更便利:“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生活有滋有味
在徐汇区永嘉路,有块热门社交地,那就是“嘉澜庭”口袋广场。“以前,这里是旧里弄,条件很差的。你看现在,喷泉喷喷,咖啡喝喝,赞得不得了。”刘阿姨住在天平街道,每天早上她都会和老朋友们在这里坐一坐。“买小菜回来,在这里歇歇脚,聊聊天,多好。”
记者了解到,永嘉路309号曾是一处二级旧里,309号完成改造后,成为一片大面积的空地。“之后应该建什么?”秉持“参与式规划”的理念,2019年,天平街道会同区属职能部门,经过实地征求意见,由慎成里居民、设计师、政府共同协商和决策改建方案,对其进行微设计、微更新,打造为风貌区难得的、老百姓身边舒适宜游的公共开放空间。在这个“口袋公园”里,定期会举办举办红色文化活动、文创市集活动等,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沿着永嘉路往前走几分钟,就是嘉澜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老人认准了这里的一站式中医药服务。“阿姨,侬来啦,您脚踝好点了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们热情地和金阿姨打招呼。“我们是老朋友了。”金阿姨告诉劳动报记者,她脚踝骨折了,最近一直在这里做康复治疗。“这里有国家非遗魏氏伤科,还有瑞金医院骨伤专家坐诊。我们老年人,家门口就能看病,不用东奔西走,医生态度也好,是真的方便。”金阿姨感叹道。
嘉澜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是个缩影。目前,全市共有24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2所分中心以及842个服务站、1118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覆盖率87%,成为“15分钟生活圈”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新建30家社区护理中心、15家社区康复中心”纳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22家社区康复中心和48家社区护理中心通过验收,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完理疗,不想烧饭,走走就到了天平街道新里137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社区食堂远近闻名,甚至不少人来跨区尝鲜。早餐品种有20多种,午餐更丰富,80多种菜品全部现做现卖,每周菜品都不一样。“用‘汇享福”一卡通’,还有折扣,15-20块,吃得很好。”周阿姨说。
记者看到,在这个全新升级开放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有组织生活室、汇治理议事厅、社区邻里餐厅、解忧杂货铺、晚晴关爱、弄堂辰光便民服务、新里大书房、梧童喜阅等空间,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真正“圈”出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让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加有滋有味。
更健康:身边的社区体育生活圈更完善
“你猜我今年多大岁数啦!”在徐汇区康健体育公园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坐在健身器材上的火老伯笑着说:“我83岁啦!”“看不出吧,锻炼真的有用!”家住附近的火老伯是上海中学的退休教师,从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启用那天起,他每天下午到这里运动两个小时,是一位“忠粉”。
康健体育公园是上海市首家社区体育场,2019年,康健街道开始对康健体育公园进行分阶段的设施改造与功能升级,建成了徐汇区首家能够同时服务社区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和残障人士的市民健身(健康)中心,融入“体育+养老”、“体育+康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主题元素,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康健体育公园还将进一步升级。据康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于光亮介绍,升级后的康健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面向全人群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连续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包括体质检测、运动前评估、运动干预指导、运动伤病防治、体育科普和科学健身指导等公益性、普惠性、多元化的高水平公共体育服务。
数据显示,上海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5%,上海也正在持续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城市环境。据了解,2024年将继续建设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市民健身步道 8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720个、市民健身驿站60个、市民运动球场150片(其中羽毛球场100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25个。
更优质均衡: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你们家对口的学校怎么样?”有孩子的家庭,都懂这句话的份量。上海市长桥中学在不少居民心中的印象是“不灵”。“对口生源流失”“教师职业倦怠”“质量口碑不佳”,上海市长桥中学一度成为徐汇教育的洼地。
2018年7月,在市教委“强校工程”政策的有力推动下,长桥中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据长桥中学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张勇介绍,在最新一次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中,长桥中学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学习策略”“坚毅力”等指标提升明显;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明显提升,升学通道越走越宽;家长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接近97%;生源也回流了,在校生总数从2018年的653人上升到2024年的1085人,增幅约66%。
在上海,越来越多曾经在家长心中没那么好的学校正在实现“蝶变”。据了解,2023年,上海推出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在总结第一轮强校工程经验基础上,聚焦新一批79所实验校质量提升,加强专业支持服务,打造优质师资团队,强化数字化转型支撑,改革学校育人方式,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教育资源更优质,更均衡,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是所有人的期待。上海也在加大扩优提质推进力度,加快建成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据悉,2024年,黄浦、长宁、普陀、杨浦、嘉定、奉贤等6个区被教育部认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其他10个区也在尽力强基础、抬底部、创特色、扬优势,力争尽快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验收。
头图为居民正在徐汇区康健体育公园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运动。劳动报记者 郭娜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