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饼”、“精神咖啡”、冰箱贴……上海“宛平南路600号”文创产品每次上新,总是备受关注。曾经人们提起“600号”,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顾忌,如今很多年轻人亲切地称它为“精神家园”。一家公立医院为何能“玩转”跨界,这些转变背后折射了哪些社会心理的变化?10月30日,劳动报“职工明星会客厅”栏目走进宛平南路600号,对话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讲述文创走红背后的故事。
从月饼到咖啡,“600号”成为文创热地
2021年,“600号”的月饼突然红了。“你要说它有多好吃,我觉得也不一定,但就是获得了很多市民朋友的喜爱。”作为“600号”文创产品的主创人员之一,乔颖医生笑着说,当时推出的带有医院logo的中秋月饼出现了“一饼难求”的现象,甚至还有黄牛代购。其实,“宛平南路600号”并不只有“精神饼”,这些年一直在推陈出新。
直播中,乔颖医生展示“600号”文创产品。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乔颖告诉记者,“600号”与上海交响乐团联名,推出十款挂耳咖啡。十种口味,聚焦十种精神相关的问题,比如,交响发烧友(狂热爱好)、600号重度患者(躁狂发作)、戏精附体(表演型人格)等,并开出精神良方,解药是纳巴赫、贝多芬、德彪西等十位音乐家的交响作品。不少网友说,吃了“精神饼”,喝了“精神咖啡”,精神状态遥遥领先。
“600号”的文创思路和创意也激发了很多品牌的合作意愿,陆续推出了T恤、口罩、帆布包、冰箱贴等“爆款”作品。每一款产品都精致又有趣,比如和徐汇艺术馆推出了“600号艺术药丸T恤”,上面写着“问题不大”。“我们还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了‘600号心理’系列,还有“告别”系列,希望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慰藉与心理指导,普及精神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乔颖说。
“宛平南路600号”也因此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作为“爱和疗愈”的代名词,备受公众喜爱。
从避而不谈到爆火,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我以前下班,从单位打车,司机师傅就很紧张,他不知道你是医生还是一位精神疾病患者。”乔颖医生说:“我和他说我是医生时,明显感觉到他整个人放松下来了。司机还劝我,哎呦,小姑娘,你选什么工作不好,内科、外科、妇科,你偏偏选精神科。”“连我妈妈向别人介绍我的职业,都不大好意思说我是在‘600’号上班的,就说我是心理医生。”
定制款咖啡杯和“600号那杯茶”。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曾经,“600号”就是这样的存在,人们提起它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顾忌。但如今,提起“600号”,市民公众越来越坦然,甚至有很多年轻人亲切地称它为“精神家园”。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
乔颖说,这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当年,我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普遍比较大,当我们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富的时候,我们对情感的需求必定会大大增加。这时候有没有‘人、事、物’做支撑,这很重要,也是‘600号’存在的意义。”除了“天时”,还有“地利”。“我们真的很感恩上海这座城市,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程度,让我们可以跨越医学领域,做一些融合。”乔颖说,还要感恩的是喜欢“600号”的每一位民众。“我们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在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包容度、接纳度也在提升。”
从避之不及的晦气,到神秘未知的好奇,再到惠及大众的破圈,这不仅体现社会包容度,也是社会与城市发展进步的结果。
做文创,也离不开工匠精神
做文创,火一个不难,难的是一直火。在乔颖看来,做文创、做医疗科普,也离不开工匠精神。“从我们医学角度来讲,工匠精神体现在‘持之以恒’“创新突破”和‘精益求精’。这是我们‘600号’品牌走得稳、走得久,不断创新的支撑点。”
乔颖医生讲述文创产品背后的故事。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其实以前很多人对精神医学是有偏见和歧视的,精神医学对比内科、外科,我们的发展速度不快。但是到现在,为什么社会公众开口闭口就提到心理健康,我觉得这离不开我们几代精神医学专家的努力、传承和艰苦奋斗。”乔颖说,“600号”建院于1935年,明年我们将迎来90周年院庆,几代精神医学专家从上海三级防治网络、专病专治、九大医学学科,一直到现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医学科普和精神医学的研究,工匠精神是很重要的支撑点。
允许不完美,“600号”画廊这样治愈你
“除了文创产品,600号画廊很多人称为直通人心的‘美丽走廊’。”在乔颖医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600号”画廊,这里继进食障碍症主题画展后,正在举办一个以强迫症为主题的《允许不完美》展陈。
“600号画廊”举办的《允许不完美》主题展览。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没有堆成完美状态的魔方、不均匀的涂色、带有错别字的自测量表……在展览中,“600号”通过不少互动装置向观众展示了强迫症患者的世界。“公众对强迫症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比如说,做事追求完美,爱干净、爱整洁,出门了经常会担心家里门没关,这往往够不上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乔颖说,真实的强迫症是非常让人痛苦的,患者就像一辆失控的汽车,甚至只能等车没油了才能停下来,整个过程充满恐惧与焦虑,社会功能也会不同程度受损,世卫组织将之列为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
展览还用半面画廊的空间展示了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之旅。乔颖告诉记者,此次展品来源于向社会征集的曾经或现在正遭受强迫症困扰的患者艺术家作品。“艺术的力量可以触及人心,希望每位参观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收获科普知识,提升健康素养,也鼓励大众正确认识、理解、接纳强迫症患者,允许不完美的存在。”乔颖说。
头图为劳动报“职工明星会客厅”栏目对话“600号”文创产品策划人乔颖。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