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徐汇区共建共治共享高品质口袋公园”等18个案例入选了当天发布的2024版《上海手册》。笔者实地探访徐汇区的口袋公园,看看一片绿地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周边居民收获满满幸福感。
共建:老百姓全程参与口袋公园改造
“现在上海总共有400多个口袋公园,比乐山更大、更漂亮也有,但我还是觉得这里最好,因为这里是我们最热爱的地方。”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聊天会友、维护秩序,乐山绿地已成为乐山新村居民王亚农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
行走在乐山绿地,发现这里一路平坦,没有一个可能会把人绊倒的台阶;午间时分,绿地中心的半围合区域的旱地喷泉正在运作,委婉提醒游客不要扰民,当喷泉停止,便意味着小朋友可以奔跑嬉戏,市民可以打羽毛球、跳广场舞了。
这样贴近居民需求、考虑细致的设计,在乐山绿地随处可见。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主任任洁介绍,改造前发放意见征询表、组织实地调研座谈,改造过程中增设居民意见箱、开通微信工作群,建设完工后及时获取居民意见反馈是徐汇口袋公园建设的“标配”。王亚农回忆,在乐山公园改造提升的过程中,附近居民提出了一千多条建议,形成建设“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实现了共商共建。
居民觉得原本的绿地缺少坐凳且凳面冰凉,设计师便对绿地进行了全时段的光照分析,调整常绿植被和落叶植被的分布和座椅布置,让座椅夏天有树荫遮蔽,冬天能被阳光覆盖,并设置了不同高度的座椅,让老人、小孩都能坐得舒适。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绿地管理科科长曾俊说起乐山绿地的每处细节,都离不开“居民”。
居民觉得橡胶跑道更舒适,设计团队便用橡胶代替了混凝土跑道,蓝色的跑道如水般环绕绿地;居民觉得绿地周边的人行道过于狭窄,绿地便对街边进行了退让,让绿道与人行道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设置了沿街的座椅,为等候孩子放学的市民提供了休憩空间……乐山绿地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美好生活的改造目标。
小朋友在家长陪同下,在乐山绿地玩耍。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共治:居民共同维护自己的“会客厅”
“以前别人问我住在哪,我都讲住在交大隔壁,不敢说乐山新村的。”王亚农说,居民最多时,乐山新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因而对公共活动空间需求强烈。本是社区内一处封闭“死角”的乐山绿地,经过改造提升,不仅为老社区带来了新景观,更为居民带来了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成了附近居民的“会客厅”。
秋天,乐山绿地内仍是绿意盎然,有各色鲜花盛开。横贯绿地的“乐之廊”下,老人凑在一起聊天、晒太阳,旁边的玻璃房内,几位阿婆凑在一起做着绢花,还有爷叔在窗边练习书法。“有了这片绿地,朋友来玩,拍个照片晒朋友圈,效果都老好额!”王亚农说。
乐山绿地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让居民对社区有了更多归属感和责任感。为了维护好大家共同的后花园,24位乐山新村居民组成了“游乐员”志愿者队,每天轮流上岗,并共同制定了文明游园守则。什么时间能跳广场舞,宠物能不能进入公园,大家都坐下来一起讨论。
“自己制定的守则,大家都很自觉,建好这么长时间,公园里设施的损坏程度很低的。”作为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王亚农充满了自豪。
市民在公园步道上散步。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共享:2025年建成“百园之区”
“如果将一座城市的口袋公园连接起来,城市就像是一座森林。”任洁介绍,近年来徐汇区通过拆违建绿、单位附属绿地打开、老绿地改造等方式打造了近30个老百姓喜爱的口袋公园。
上音绿地口袋公园将百年建筑修缮与绿色空间开放共同推进,漕溪路轻轨下的口袋公园结合片区治理,拆掉围墙、退界还景、拓宽人行道,提升街区街景,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康健绿苑运用海绵城市和光伏理念,增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装置,实现水资源循环再利用和能源“自给自足”,草药园中园种植对人们健康有益的保健类、药用类、芳香类植物,满足居民对开放空间中绿色、生态、健康多元需求。“大篷车”志愿服务项目也会时常驶进口袋公园,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司法咨询、花卉园艺讲座。
任洁介绍,随着人民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徐汇区将继续围绕居民需求,对道路节点、小区周边及街角空间等地进行科学规划与绿化提升,到2025年完成“百园之区”建设,让口袋公园成为装扮美好生活的“金角银边”。
头图为居民在乐山绿地的风雨长廊下休憩、聊天。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