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2025!“新年献词”也很“卷”,你最爱哪一个?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4-12-31 18:30

摘要: 新年献词,哪一句击中你的心灵?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再次站在时光交替的新起点上。近些年,各大媒体、机构都会发布“新年献词”,为过去一年点赞,为未来一年蓄力。在刷屏的“新年献词”里,哪种形式、哪一句话最戳中你,给了你温暖前行的力量?


创新形式,网络名人讲述“上海这座城”


你眼里的上海什么样?在岁末年初之际,上海市委网信办的一条“上海这座城”短视频刷屏了,成为别具风格的“新年献词”。


这六位讲述者中,有医生、编剧、老北京、“歪果仁”、科普大V、沪语博主,他们或是新上海人,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们既是各行业的大咖,也是网络名人,他们眼中的上海,是怎么样的一座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说,上海是人才高地,只要你有理想,你有才华,它是非常好的展示的舞台;1999年作为人才引进来到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王丽萍说,上海不光是电影的诞生地,也是电视人扎根的土壤;在上海生活八年的网络视频博主“Fu大爷”说,上海人的生活非常“Chill”、“笃悠悠”;喜欢变化、喜欢创新的上海女婿Greg说,上海太适合他了,每天都可以做不一样的事情……


钟鸣说他爱上海的公平、高效、务实,王丽萍说她爱上海的热气腾腾,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爱上海的便利和秩序……爱上海的理由,千千万万。这一年,你爱上海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在每个人心里。


回望过去,写一份不一样的“年终总结”


这一年,你“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吗?“新年献词”成为一份不一样的“年终总结”。


奉贤区人民政府区长王益群在“元旦献词”中向奉贤区市民亮出成绩单。2024年,奉贤区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7亿元,可比增长1.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3万元,同比增长4.5%。这一年,奉贤区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加快,轨交15号线南延伸、南枫线一期等项目加速建设,新华医院奉贤院区运营在即。这一年,奉贤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上大附校等一批新校建成开学,区博物馆直接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一系列高品质体育赛事、节展活动精彩纷呈,老百姓运动健身、阅读休闲的空间变得更多了,助餐、托育、看病等场所变得更近了,一项项贴心惠民举措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和校长金力也向师生们发布“新年献词”。这一年,复旦大学围绕“四个融通”启动新世纪以来第三次教育教学改革,“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与AI大课引领风潮,招生改革与专业设置调整稳步推进,“相辉学堂”等人才培养试验区拔节生长,新工科四大创新学院首次招生,中山、华山两个临床医学院全新挂牌,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落地见效,“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初见雏形。这一年,复旦大学大力推动学科融合创新,5个校级科研发展中心和一批实体运行科研机构陆续成立,1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7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创新高……


展望未来,为心灵注满勇气和力量


“新年献词”就像一场对话,和过去的一年对话,和快乐的、幸福的或是疲惫的自我对话。这一刻,我们更加相信文字的力量,也期待文字治愈我们。


比如,始于“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等待《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已经成了许多人的仪式感。12月29日,《南方周末》发表2025新年献词《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将年度献词聚焦到了AI,反思技术背后个体存在的意义。


比如,“浙江宣传”在名为“敬我不能,尽我所能”新闻献词中说:“之所以选择勇敢地逆势而上,不是因为它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的正确而艰难。历史一再证明,那些经历挫折的洗礼、从逆境中锤炼出的生存法则,才是成为强者的底层逻辑。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此,我们每个人也一样。”……


似乎每到读“新年献词”的这一刻,更能体会“白驹过隙”的意思,2024年就此画上了句号。站在2025年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心有期待,新年快乐!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