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诊疗“不同质”难题,推出质控标准,上海引领罕见病诊疗步入新阶段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25-02-28 15:47

摘要: 超八成家庭因“特医食品”陷入经济困境,上海首次提出七大需求与六大方向 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2月28日国际罕见病日,上海市罕见病质量控制中心正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揭牌成立,该中心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复设立并挂靠新华医院,标志着上海市罕见病诊疗正式迈入标准化、同质化发展新阶段。


上海市罕见病质量控制中心将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事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上海市医疗机构罕见病专业质量控制工作,致力于进一步促进罕见病医疗服务和医学事业发展。


中心由上海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教授担任主任,将全面统筹全市罕见病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未来三年,质控中心将成立罕见病质控专家委员会,筹建单病种质控亚专业组,制订上海市罕见病专业控制标准、单病种质控指标;开展上海市罕见病专业基本情况调查,掌握和了解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罕见病诊疗现况,包括各医疗机构罕见病专业硬件、人员、主要病种、薄弱环节等信息。


“罕见病质控中心将结合国家罕见病质控目标,拟定上海市罕见病单病种质控指标及诊疗规范,涵盖诊断流程、治疗方案、随访管理等全环节。”孙锟教授表示,有鉴于此,质控中心将开发移动督查终端,实现质控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并联动全市16个区组建“哨点医院-区级质控小组”两级网络,覆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同时,通过培训、督查及帮扶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罕见病的识别与处置能力,重点解决误诊率高、转诊延迟等痛点。


孙锟教授说:“我国罕见病诊疗长期面临‘不同质’问题。中心的成立将系统性整合资源,通过标准化建设缩小区域间、机构间的诊疗差距,让更多患者获得规范救治。”


作为上海市罕见病诊治中心、上海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新华医院建立了儿童与成人融合的多学科诊疗平台,累计为2000余例罕见病患者提供精准诊断,其中30%为外院转诊的疑难病例。每年完成罕见病基因检测超5000例,建成涵盖10万份样本的罕见病生物数据库。同时,牵头制定《中国新生儿罕见病筛查专家共识》,推动甲基丙二酸血症等15种罕见病纳入上海新生儿筛查项目。未来,医院将持续深化“政-医-研”协同机制,推动罕见病防治网络全域覆盖,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又讯 2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布《罕见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用与展望研究》报告。这是国内首份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罕见病特医食品研究,系统揭示了我国罕见病患者在营养管理中的核心困境,并提出七大未满足需求与六大发展方向,为政策优化与行业创新提供关键依据。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是部分罕见病治疗的“生命基石”,需终生足量使用。研究显示,我国罕见病目录中32种疾病依赖特医食品,其中18种需求尤为紧急。


然而,调研发现:在罕见病患者的家庭中,医疗支出占比高达90%。超80%的罕见病家庭因医疗与特医食品费用陷入经济困境,部分家庭年收入半数以上用于购买特医食品;但可及性缺口显著,仅30%的患者能稳定获取所需特医食品,偏远地区及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匮乏问题突出。同时,这些家庭心理与社会支持缺位,70%的照护家庭因长期压力陷入情感孤立,患者进入青春期后焦虑与社会适应问题加剧。


“特医食品不是药,却是‘救命粮’。当前亟需通过医保覆盖、政策倾斜破解支付难题,同时加强研发与供应链建设,让患者不再‘断粮’。”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教授强调。


报告首次系统性提出罕见病特医食品领域的七大未满足需求,包括早筛体系待完善、可及性与依从性挑战、社会支持匮乏、因病返贫风险等。针对上述问题,报告明确六大发展方向:推动特医食品纳入医保目录;加速国产特医食品研发与审批;建立罕见病营养管理标准化路径;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支付体系;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特医食品供应能力;完善患者心理援助与经济帮扶机制。


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家虽出台13项特医食品专项政策,但落地效果仍受制于区域发展不均衡与支付体系缺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指出:“从‘有药可医’到‘有食可依’,需要政策、技术与社会的三重突破。此次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罕见病特医食品生态提供了科学抓手。”


头图为上海市罕见病质量控制中心成立现场。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在市药监局支持下突破罕见病用药难...

15岁罕见病少女冻存卵子,为未来...

达芬奇机器人助力、微创方法百花齐...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