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东华大学把思政课堂“搬”到上海首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师生在探寻乡村振兴的“漕泾密码”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生动实践。
水库村,旧时也叫“水窠里”,是一个坐落在六千年古海岸线遗址的水上村庄。但是早年间这里一度面临着河道堵塞、淤积严重、水体污染的困境。近年来,水库村通过大力度河道治理,同时因地制宜拓展新业态,更新乡居新模式,成功将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成为金山银山“好价值”,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水库村的变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的一个缩影,这也为师生实地学习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东华大学深入挖掘漕泾镇在乡村治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生动实践,结合思政课教学实际,首批精心设计并推出《“点绿成金”:漕泾乡村振兴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化交响》《全过程人民民主激活乡村治理“泾”钥匙》等8门别具特色的思政实践课程,透过漕泾镇“小切口”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大道理”。来自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4位思政课教师分别在水库中心河、“两山”馆、湿地公园、太和水基地等点位开展实景教学,带领学生边走边看边学,全景化沉浸式探寻乡村振兴的“漕泾密码”。
这堂行走在碧水蓝天、田间地头的大课,也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坐在乌篷船里,一边听老师讲述水库村的变迁,一边亲身感受碧波轻抚、油菜花开、鸟鸣阵阵,让我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具象化的认知。漕泾镇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写在乡野田园,这也激励着我们青年学子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立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王子晋感慨地说。
为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场域、盘活思政育人资源、推动优势师资下沉乡村,上海漕泾水窠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启动,水窠里·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揭牌成立,为来村研学的师生提供住宿、学习、创作、交流等全方位保障。
头图为东华师生在“两山”大石碑前上大课。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