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如何养生?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崔松在首期“上海健康播报”上送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句话:解春困。
我们可以按照《黄帝内经》讲的“夜卧早起”,适当晚睡(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一定要早起,适应自然界阳气生发,保证好的睡眠很关键。春困让人疲惫,很多人会每天多睡一会儿。特别提醒,其实多睡一会儿并不能缓解春困,睡眠时间过长还可能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感觉更疲劳。
第二句话:防春燥。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出现急躁、上火等。防春燥关键在于保持体内水分充足,每天饮用不少于8杯水(约2000毫升),早晚使用滋润型护肤品,尤其洗脸和洗澡后及时涂抹乳液或面霜,在此提醒男同胞们也注意护肤哦。尽量少吃辛辣、油炸食品,以免加重体内燥热。
第三句话:降肝火。春季属木,与肝脏相应,肝气旺盛,容易导致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可选用食疗和代茶饮以降肝火、疏肝气。代茶饮选用菊花、决明子、桑叶各5-10克煮水代茶,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春天新茶上市,也可饮用绿茶清热降火;食疗方面,马兰头拌豆腐,凉拌枸杞头、黄瓜、芹菜等都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
春日,我们不妨多外出活动活动,亲近大自然,打一段八段锦、太极拳,听听舒缓的音乐,调节情绪。如果发生情绪波动,还可按摩手肘处的曲池穴、手臂上的内关穴,这两个穴功效好、操作便利,在生气的时候可为自己按摩5分钟。
现在网上很多人讨论节气养生,崔松认为,这里有个认知误区:大江南北所代表的气候不一样,不能过分依靠节气养生。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的物候学,用于指导耕作,但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应根据当地气候进行调整,就是中医所说的“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比如每个地方入春时间不一样,而上海特点是春秋短、夏冬长,如果按照节气来严格划分,肯定会有不适应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跟传统接轨,学习老祖宗的精华,但不能牵强附会,可以结合现代科学来养生。
二是不要对号入座。网上很多人强调所谓“五色入五脏,五色入五味”。但按照这个说法的排序,春天就要多吃酸的食物吗?其实恰恰相反,春天容易肝火旺,再吃酸的食物,那么肝火就更容易旺了,所以我们不要刻板地对号入座,而是应该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并且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进行养生调理,才能达到效果。
头图来源: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