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上海今年的天气状况如何?4月22日,上海市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表示,目前台风的次数研判2个左右或者更多一点,上海可能会提前出梅,而这也使得高温日偏多的可能性大增。
去年,申城偏暖多雨,市区高温天数多达52个,比常年整整多了31天,仅次于1934年的55天;7月31日到8月11日连续12天出现了酷暑日,打破152年连续酷暑日最长纪录;台风“贝碧嘉”和“普拉桑”接连登陆上海,分别打破了风和雨的影响记录,其中“贝碧嘉”更是成为1949年以来最强台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屡破纪录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应急管理部门如何应对?
对此,马坚泓表示,根据预判,目前全国天气总体会偏暖,降雨是以北方雨带为主。对上海来说,在总体偏暖的情况下温度会平均高1℃-2℃左右。但是今年的降雨量可能会偏少,梅雨天雨量减少会提前出梅,一般梅期时间短高温天就会更多。台风的次数目前研判2个左右或者更多一点,和往年差不多。
马坚泓指出,上海正在不断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精准率和覆盖能力,今年在不断加强传统信息发布的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跟互联网头部企业如滴滴、美团、高德等合作,通过这些平台把预警信息统一发布。目前,短信息可以2小时以内全覆盖到2000多万百姓的手上。
不仅如此,马坚泓强调,全市1450余个应急避难场所正按规范化标准改造,极端天气应对将从“刚性执行”转向“弹性管理”。红色预警严格落实“六停”,橙色及以下预警则分行业细化措施,既保障安全又减少社会运行影响。民政、城管部门也将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关注沿街流浪乞讨人员、失智失能人员、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在极端天气来临前组织力量开展扫街巡视,做到精准发现、及时救助。
此外,马坚泓还透露,当前全市消防站点拥有200多架无人机,能够做到接警后无人机先出动,先起飞提前到达火警现场,可以给救援方案提供了更多参考的依据。本市还在建设更多神经元感知的数据,包括对高架、道路、地下管线腐蚀,以及管线有没有倾斜,都能做到实时感知,从而把上海真正建设成一个韧性安全城市。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