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救治后付费”“临时家属”……这家基层医院能看大病还有温度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胡玉荣 发布时间:2025-05-16 14:24

摘要: 通过“先救治后付费”“临时家属”等机制,让医改温度渗透到每一个有需要病人的心中。


近日凌晨,在奉贤区奉城医院急诊大厅,推床轮声打破寂静。一位患者蜷缩在担架上,双手死死按压胸口,面色苍白如纸。“就像有把刀在胸口绞!”他的呻吟让急诊医生心头一紧,这种撕裂样胸痛是主动脉夹层的典型症状,随时有大破裂出血死亡风险。


棘手的是,患者身边只有惊慌的工友,病人家属远在甘肃,住院押金为零,基本病史也难以说清。没有等待家属签字,没有犹豫治疗费用,一场与死神的战斗就此打响。


“启动危重患者MDT绿色通道!”急诊科一通电话惊醒了血管外科宋菊民主任。短短15分钟内,影像科调出AI三维重建图像,输血科备足应急用血,8个科室骨干在凌晨3点全部到位。“传统手术需要开胸置换血管,创伤大、风险高,患者恐怕挺不住。”宋菊民盯着AI模拟的血管模型,立即与上海九院陆信武教授团队视频连线远程会诊。当得知患者经济困难,团队决定采用国产主动脉支架系统,贴壁性和操控性丝毫不输进口产品。


上午9点,DSA手术室里荧光屏蓝光闪烁。直径仅3毫米的导丝在血管里游走,既要精准定位锁骨上动脉开口,又要让支架像“量体裁衣”般贴合病变血管。主刀医生手持导丝,在可调弯鞘引导下,顺利破膜,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完成左锁骨上动脉分支重建,金属支架如“血管铠甲”般贴紧撕裂处,造影剂流经时不再渗漏,锁骨上动脉血流完全保留。这场历时90分钟的“血管绣花”,全程未输一滴血。


术后3小时,患者张先生在ICU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护士小陈的笑脸。原来,由于路途遥远,张先生的女儿最早也要次日抵达上海,于是护理团队组成了“临时家属群”。她们帮助患者翻身、擦身、喂水、心理疏导,轮班守在床头,当张先生女儿后来知道这些温馨服务细节,感动得瞬间红了眼眶。


奉城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上海九院医联体单位,这是医院首次将“AI模拟+远程指导+国产器械”三者结合,在九院专家的指导下,为患者开辟了一条“经济高效”的救治新路径。同时,希望通过“先救治后付费”“临时家属”等机制,让医改温度渗透到每一个病人的心中。


头图为专家团队在为张先生做手术。奉城医院供图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