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岁的张译从未想到,自己有一天居然成了“明星人物”。自从他牵头为小区安装了一台“爬楼神器”后,上门前来咨询、实地观看的市民就络绎不绝,别说是外区,就连外地都有人前来考察。
5月16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上海首台牵引式滑行适老智能楼道电梯已在杨浦区控江四村119号楼上岗,因为占地面积小、安装简单、不破坏楼体结构、操作不复杂,加上所需资金比普通电梯便宜不少,顿时吸引了众多老年人的目光。在他们看来,“花小钱”也能“办大事”,这一“神器”至少解决了自己上下楼不便的难题。
一层一梯快慢速度自己选择
“这,就是我们安装的楼道电梯。”站在119号楼的门洞里,张译指着一块“平板”向记者说道。
和市民印象中的电梯不同,这款牵引式滑行适老智能楼道电梯没有桥箱,也没有各个楼层的按键,一块踏板加上顶层的牵引式机构,再配上护栏、扶手和开关,就组成了整体机构。
如此简单,稳吗?记者在一楼亲自体验了一番,站在踏板上,先放下护栏,然后握住扶手,按下速度的按钮,伴随着轻微的震动声,踏板开始上行,15秒钟左右,人就被送上了二楼。
张译告诉记者,一部电梯可同时乘坐两人,载重不超过360斤。速度分为快慢两种,快速登楼约15秒,慢速则需要25秒,居民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不过,与普通电梯另一大区别是,这个是“一层一梯”,如果要去别的楼层,还是要步行过转弯道,然后换乘另一块踏板。此外,对于乘坐轮椅出行的老人来说,由于踏板的宽度原因,还是得“椅”与“人”分开而行。
“简易版”却获得了居民认可
毫无疑问,与其它小区正式加装的电梯相比,这款楼道电梯“简陋”了不少。但是,当初张译在进行楼内征询时,居民支持率却达到了100%。
原因就在于,“简易版”有着“简易版”独到的好处。
“其实,原来我们也是想走加装电梯的路,但是这条路走不通。”张译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119号楼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公房,住户大多是老年人,下楼不便的问题长期存在,可相关部门实地勘察发现,楼下有个防空洞,并不具备加装普通电梯的条件,只能就此搁置。
电梯加装不了,楼每天还得下。不肯放弃的张译就找寻起了别的途径,通过多次考察体验,最后这款简单上下的牵引式滑行梯让他看到了希望。
“它结构虽然简单,但不是特种设备,更重要的是其不用外部改造,不用打地基,不会改变楼体结构,从而避免了很多矛盾。”张译告诉记者,而且这台“神器”的总价不过10万元,二楼到六楼按照不同比例共同分担,最多的一户也不过万元,最少的只需出2000来元即可。
为了快速推进滑行电梯上岗,张译和四楼的一户邻居先行垫付了总安装费用,十天左右就安装完毕。“今后,我们将刷卡乘梯。”张译告诉记者,目前来看,电费预计一年400元左右,维修保养费大概每年1200元,“所有这些,都将通过分摊的方式来解决,每户居民的开销都不大。”
外区外地前来“取经”者频频
让张译意外的是,在试运行期间,这台“爬楼神器”就“出圈”了,先是小区里的居民来看,后来外区的人闻风而来,甚至有杭州、成都的老人都赶来“取经”。
就在采访的当天,记者就遇上了家住宝山顾村的85岁老人岳明杰,老伯表示,自己就想实地来看看,还拍了照片和视频带回去,“给邻居、居委和街道里看一看,能不能借鉴下。”
不少前来参观的老人表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加装电梯需求,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频频,有硬件条件不适合的、有因为价格“谈崩”的、有为了环境影响“吵翻”的……而119号楼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方式,让他们看到了解决痛点的可能。
控江路街道欣辉居民区书记刘云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在119号楼隔壁,118号楼的同款“爬楼神器”也将安装上岗。
“我们辖区内共有840户人家,其中6成是老人。老年人之中,又有8成是高龄老人,一些老人因为上下不便,几年没下过楼的也不罕见。”刘云芳告诉记者,当张译将想法告诉自己时,刚开始她也有许多担心,但是为了帮助更多老人能够“圆梦”,居委会还是积极参与其中,搭好桥梁,消除矛盾。
例如,针对普遍关心的安全问题,大家集思广益之下,又在楼道的栏杆处设计安装了防护网。不仅如此,楼内还公布了一份安全使用公约,同时张贴了相关步骤,使用起来更直观。
“如今不止是118号楼,还有好几个楼栋有了安装想法,正在进行安装征询。”在刘云芳看来,以居民自治的方式“大家来出招”、“共同来尝试”,也是老人“下楼难”的一种解题方式。
头图为居民乘坐的上海首台牵引式滑行适老智能楼道电梯。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