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静安区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居民回搬仪式在新落成的彭一小区内举行。2110户居民搬回新家,彭浦新村街道历时20年的成片非成套旧改征程,也就此划上句号。
2110户居民旧改圆梦
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早期只有劳模、先进工作者才有可能分到这里的房子。但当年为了解决广大工人的住宿问题,一套房子往往分给几户人家共同居住,就造成了合用厨房、卫生间的情况,再加上年久失修、下水道等房屋基础设施老化,老百姓生活极其不便,居民要求厨卫独用、进行成套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也就此启动。
童宣琍今年57岁,1990年入住彭一小区。2021年搬出后,她常回来看看新家的建设进度,终于又搬回来,她感慨万千,“从前我们是和别人家合用煤卫的,环境比较差,就盼着能改善居住条件。现在我们分到的房子增加了一个阳台,增加了两个平方的面积,煤卫又是独用的,真的很激动很开心!”她笑着,又一口气说了一大串对新小区的满意,“下面环境也很好,有地下车库、党群中心、养老院,还有食堂,不用出小区很多需求就都能解决了……”
2023年时,在建中的彭一小区(资料图)。李美慧 摄影
今年72岁的赵启明与彭一的缘分更深,1959年他6岁就跟着父亲搬来彭一,除了工作分配短暂去过几年外地,其余人生都在彭一度过,在这里整整住了60年。“如今一出家门就是电梯,下楼就是花园绿地,隔壁就有地段医院和菜场,还离地铁这么近,”赵启明说,“我这把年纪,还能在住了几十年的老地方,原地搬进这么好的新楼房,可以说是旧改让我的晚年生活更有滋味,更有盼头了!”
居民站在彭一小区,喜气洋洋看着新家。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像童宣琍和赵启明这样的居民,彭一小区共有2110户。随着居民代表接过新家钥匙,彭一小区居民拆除重建的安居梦圆满落地。
探索群众工作七步流程等“彭浦模式”
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介绍,彭一小区改造既有产权房又有租赁房,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众多,其中仅80岁以上老人就有549人。
一街之隔的彭三小区,需要改造的共1988户,体量户数不及彭一小区,街道前后花了近15年的时间分5期进行改造。考虑到彭一小区内老年居民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街道毅然决定将彭一小区改造作为整体在一期内完成。
2023年,任伟走访社区居民(资料图)。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推进旧改的进程中,彭浦新村街道逐渐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群众工作七步流程,同时不断升级改造模式,探索出了“贴扩建”“加层扩建”“拆多层建多层”“拆多层建高层”等多种改造模式,在规模上由点到面,从整幢到成片到小区整体改造;在内容上由单一到综合,从厨卫独用到电梯高层到生活配套,将改善居住、整治环境、社区治理、转型发展等有效融合。
“我们为全市乃至全国城市更新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改造路径——上海静安彭浦模式,这一模式被复制、推广到了全国不同城市。”任伟说。
20年,工人新村换新颜
如今,彭一这个全市非成套拆除重建改造项目中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高的小区,终于脱胎换骨。
拆除重建的彭一小区新建17幢多高层电梯住宅,不仅各项配套完善,曾经陪伴彭一居民成长、生活的“老邻居们”——80多棵香樟、银杏、罗汉松等树木,见证上海解放战争烽火岁月的碉堡以及彭浦新村历史纪念浮雕,也都已历经保护性迁移后原址回搬。
旧改过程中有意保留了彭一珍贵的历史记忆。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对于居民更重要的是,房屋从厨卫合用改造为独用后,居民可以享受房改政策,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租赁公房买为售后产权房,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子。
据介绍,彭浦新村自2005年3月起持续坚持做实做好旧改这件“大难事”,历时20年先后完成彭五、彭七、彭三、彭一小区的改造任务,共改造旧住房102幢,受益居民4907户。
头图为彭一小区回搬仪式当天,居民站在楼上眺望新家。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