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更新的重点项目,泰山人民坊本月起逐步进入试运营,多项功能区陆续开放。据悉,本次更新,泰山人民坊共打造户外休闲空间8405平方米,社区共享会客厅720平方米,增加机动车潮汐停车位16个,非机动车停车位40余个,还在焕新中打造了党群服务站、红色议事厅、社区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区等群众期盼的功能阵地。
记者了解到,泰山片区从1978年启动建设到1989年基本建成,先后经历四期建设,全部为售后公房。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城市配套设施陈旧老化,加上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现有的公共服务空间和设施已日趋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群众的生活、互动的需求。现在的主体建筑处,原为一处浴室和零星的早餐铺。
此次,“泰山人民坊”城市更新项目位于宜川路街道泰山片区(东至沪太路,西至骊山路,北至华阴路),巧妙利用泰山片区天然的“人”字形道路骨架,将其转化为空间叙事的核心脉络。
建设期间,项目遵循“全域融合”的建设理念,优化网格共治机制,建立“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匹配机制,精准对接养老助餐、儿童托管等民生服务15项,联动8家区域化党建单位、23个社区单位,形成“红色物业治联体”。盘活闲置车棚、弄堂转角等小微空间18处,改造为共享花园、便民驿站;打造8405m²的户外休闲空间及一座720m²的社区共享会客厅;同时,对应居民生活需求,为居民解决生活上的“急难愁盼”,帮助百姓修复老旧门窗57扇,美化生活露台12处,修缮庭院、围墙渗水3处,修缮防盗围栏7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物理空间上,面对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泰山一至三村形成的“人”字形空间壁垒,通过“破墙+分流”双策略重构社区毛细血管,精准打开3处关键围墙,增设3处小区次入口,串联泰山人民坊、社区食堂等核心设施,实现从封闭单元到开放街区的转型,居民进出通行更便捷,居民步行至社区服务中心时间从平均10分钟缩短至3-5分钟,公共区域内实现人车分流,划分慢行区及骑行区,最大化避免了老人及儿童的外出安全隐志。
如何促进“商居共融”,激发“幸福圈”商业活力?对此,泰山人民坊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来升级改造泰山集市;另一方面,在靠近新建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处,设立“人人集市”,限时为商户提供外摆空间,增加商业活力;设立“人人广场”,为周边居民提供集中的户外休闲活动空间。如,骊山路入口焕新的永昌集市引入了普陀网红孙北北面包、茶店长奶茶铺、福罐咖啡等新品牌,还设有吃药、吃饭“民生两吃”的“百联第一医药”和社区食堂,预计将于8月全面落成。
头图为泰山人民坊。上海普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