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区中山街道淡家浜88弄魏先生家小院的“不速之客”——12只貉,其频繁造访带来的困扰,经劳动报7月7日《12只貉“安家”居民小院,动物保护与市民安全感如何两全?》调查报道后,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
记者获悉,7月8日,上海市林业总站、松江区林业站等单位联合属地居委、物业,对魏先生家及周边环境展开了排查,找到了疑似貉自由出入小区和魏先生院子的通道各一处。目前,小区物业已经封堵相关通道,后续效果还有待观察。
貉自由出入院子的通道在哪里?
7月8日,松江区林业站联系魏先生,但其有事,人不在上海。为尽快解决困扰市民的问题,团队来到魏家小院附近,对周边的公共区域进行了仔细排查。
上海市林业总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季镭告诉记者,“魏先生家院子东侧的小区墙体上有一个人为开凿的洞口,貉通过这个洞口可快速出入小区;在魏先生家楼体底部一圈的排水沟渠中,发现了貉行走留下的足印,初步判断这就是貉来往魏先生家小院的主要通道之一。”
针对发现的洞口和下水道“隐患”,团队给出了处置方案。“我们建议物业选择在当晚10点之后,也就是人类活动相对减少、貉开始外出活动的时间段,对东墙的洞口和西侧下排水沟渠的漏洞进行封堵作业。”季镭解释说,选择深夜施工,是为了避免将貉堵在封闭空间内,使其能够回归自然。“下一步,我们还将监控封堵后的效果。如果仍有貉出现在魏先生家院内,说明可能还存在未被发现的通道,或者貉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那么,我们还会继续上门,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帮助魏先生摆脱貉带来的困扰。”
在排查“物理通道”的同时,团队还发现小区内普遍存在的无序投喂行为。
季镭说,貉是典型的杂食性动物,适应能力极强。居民投放的猫粮,对它们而言是唾手可得的美食。此外,小区湿垃圾中残留的小龙虾壳、剩饭剩菜等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厨余,同样对貉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我们建议小区物业及时清运湿垃圾。对于爱心投喂流浪猫的居民,我们也理解。但为了避免猫粮同时成为貉的食物,建议将投喂点设置在距离地面至少1米以上的位置,不给貉可食之机。”
为何不宜捕捉后送动物园?
劳动报的报道刊发后,评论区涌现不少市民建议:何不由专业部门将这些扰民的貉捕捉后,送至动物园或更偏远的野外林地放生?对此,季镭也作出解释。
“动物园的核心职能在于保护濒危物种、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公众教育。”季镭说,“其宝贵的资源,包括笼舍空间、饲料供应和专业的医疗力量,主要用于已经失去野外自然栖息空间的珍稀濒危物种。”貉是上海的本土物种,野外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根据2024年貉口普查结果,上海貉数量约5000只左右),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出发,没有收容野外有自然分布的、种群未发生异常的野生动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动物福利角度出发,貉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非常理解市民在看到不熟悉的事物时的害怕和担忧。上海的貉未有主动攻击人的记录,它们在5至6月偶尔会与宠物狗追逐打斗,5至7月相对较为活跃,随后将趋于避人,市民在公共区域遇到貉,只要避开即可,切记不要投喂。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关于城市野生动物的科普宣传工作,引导市民科学认识身边的野生动物,与之和谐相处。”
解决魏先生家困扰的关键是啥?
季镭进一步解释说,“解决魏先生家的这12只貉的问题,关键还是通过物理隔离和管理措施的改变,严控食源、封堵进入的通道。理论上将貉捉住并移送到别处是‘立竿见影’的做法,但是,只要这个小区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充足且易得的食物来源,如猫粮、湿垃圾等还在,只要适合貉栖息的沉降缝、假山还在——很快就会有新的貉个体,甚至是其他貉群被吸引过来,填补‘空白’。问题会周而复始。”移走个体只能临时缓解魏先生的困扰,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7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魏先生所在小区,从居委处了解到,物业已根据林业部门的建议,在凌晨2点貉外出活动后,加固了排水渠上的挡板,并用板子临时挡住了小区院墙上的洞。
魏先生家所在楼宇的排水渠上方都覆盖了盖板。于玘珺 摄影
记者在现场也看到,环绕魏先生家所在楼宇的排水渠上方,全都覆盖了一层水泥盖板,小区院墙污水井上方的洞也被挡板堵住。
发现在院内围网后,貉再次进入家中,魏先生也在经过院中的排水渠上覆盖了一层杂物,希望能阻挡小貉再进入家中。
“再观察两天,看看貉会不会再进来。”魏先生表示,在院内围网之后,他撤掉了原本装在院子中的监控,今天已经重新装上。
“貉也可能‘狡兔三窟’,从排水沟之外的地方进来。”松江区林业站站长冯骏也向魏先生承诺,如果院内再发现貉的踪迹,会再派专家到他家中寻找可能的路径,解决居民的困扰。
后续封堵效果及社区环境改善的成效,劳动报将持续关注。
头图为小区外墙污水井上方的洞已被挡住。于玘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