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轮高温再度来袭。自6月下旬以来,上海已持续遭受“炙烤”,高龄、失能失智老人洗澡的需求急剧增加。如何让这些老人清爽舒适地安度今年的“烤验”?全靠了助浴师这个行当。
“入夏以来,我们在闵行6个街镇的订单、咨询量每周都在激增,人手已经不够,现在都在招募新的助浴师。”中进宏康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庆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又欣慰地说道。订单量的激增,不仅是对服务的认可,更折射出高温天里失能老人对专业助浴服务的迫切需求。
二十斤设备背上六楼
每天要爬上爬下好几次
“李阿姨,你那个包多重?”“我这个轻,才十多斤,王阿姨那个要有20斤!”午后1点,日头最毒的时候,记者跟随两位阿姨走进位于漕宝路的某老式居民楼。她们的目标,是为76岁瘫痪在床的徐老伯提供助浴服务。闷热狭窄的楼道里没有一丝风,墙面被晒得发烫,每上一层楼,楼梯拐角的窗户就灌进一股热浪。
李阿姨背着设备爬楼。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记者看到,王阿姨拎着的设备包边角已经磨得发白,带子深深勒进手里,气喘吁吁的她时不时要停下来,用手背擦一把额角的汗。“这包看着不大,里面主要装着纳米浴舱的主机,是个铁疙瘩。”李阿姨也喘着气给记者说道,她的右手拎着一桶4.5升的纯净水,背上双肩包里则是折叠式助浴舱和浴罩等设备,沉沉地压在她的肩上。
走到3楼时,王阿姨的T恤已经紧紧贴在背上,额头上的头发被汗水粘成一绺。“习惯了,刚开始爬楼时腿都打颤。”她告诉记者,“我们的客户大都是住在老公房里的失能老人,我们每天要像这样爬好几次楼梯。”
到了6楼,李阿姨按了门铃。“来了来了!”只见徐阿伯的老伴毛阿婆,热情地开门迎接助浴师的到来。
进门那一刻,空调的凉气扑面而来,但两人额头上的汗珠依旧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滴在玄关的地砖上。“毛阿婆,我们来了!”王阿姨放下设备,顾不上喝口水,就径直走向卧室,“老伯今天状态怎么样?我们还是老样子先测下血压、血氧和体温。”
卧室里,徐老伯躺在床上,见到两位阿姨立刻眨了眨眼。王阿姨从包里拿出血压计,袖口裹在老人胳膊上时,她特意用手先焐了焐金属扣:“金属凉,别冰着老人。”李阿姨则熟练地在一旁床上展开折叠浴舱——那是一个类似塑料帐篷的装置,底部铺着防滑垫。“这浴舱展开1.2米见方,折叠后就这么大。”她比划着告诉记者,“以前用拼接浴缸,四个人扛上楼都费劲,现在我们俩就能搞定。”
纳米蒸汽温热不会灼烫
40分钟让老人“焕然一新”
“水温调到39度,老伯今天体温、血压、血氧都正常。”助浴开始前,王阿姨测完各项指标后耐心填好表格,确认老人健康状况适宜洗浴。
“徐老伯,咱先翻个身哈,毯子盖好别着凉。”李阿姨一边柔声说着,一边和王阿姨配合着将防潮垫铺在老人身下,“您看这防潮垫软和吧?不会硌着您。”脱健侧上衣时,王阿姨特意用毯子遮住老人胸口:“夏天空调足,也要防止老人着凉。”
两位助浴师在帮老人罩上浴罩。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纳米浴舱开始发出“嗡嗡”的声响,细密的蒸汽从管道里涌出,在浴舱内形成一层薄雾。“这蒸汽是纳米级的,水分子只有300-500纳米,能钻进毛孔里清洁。”李阿姨边说边将老人的胳膊轻轻放入浴舱,“不像传统助浴,要脱光了搬进浴缸里擦啊搓的,老人躺着就行。降低风险的同时还保护老人的隐私和尊严。”
记者伸手触碰浴舱边缘的蒸汽,温热而细腻,没有普通桑拿房的灼烫感。“夏天我们控制在15分钟,怕老人中暑。”王阿姨弯腰站在床边,时不时用手背探探老人的颈后,“要是老人觉得热,就把舱门开条缝。”说话间,她的鼻尖也沁出了汗珠。
浴舱工作时,李阿姨开始准备洗头用具。她小心翼翼地将毛巾垫在老人头下,温水顺着指缝流进盆里。“老伯,舒服吗?”王阿姨轻声问。老人虽然不能说话,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嘴角微微上扬。“来来来,我来帮他抓抓头吧,这是他最高兴的时候了。”毛阿婆笑着来给老伴抓痒按摩。
帮老人洗头。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40分钟后,服务结束。两位阿姨收拾设备时,记者注意到王阿姨的手腕上有一块淤青。“哦,这是上周搬设备时磕的。”她轻描淡写地说,“没事。”离开徐老伯家时,楼道里的热气再次包裹上来,两人的背影在昏暗的楼道里显得有些蹒跚。
助浴并不仅仅是洗澡
也是晚年生活的一种疗愈
“记得有个89岁的老爷子,住在莘庄,一年没洗澡,身上的泥垢搓下来都是小泥球。”下楼时,王阿姨突然打开了话匣子,“第一次给他洗完后,老爷子眨着眼睛微笑着看我们,虽然说不出话,但眼神不一样了。”
烈日下,李阿姨坐上电动车准备去下一家。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李阿姨马上接过话茬:“还有个化工厂退休的老师傅,长期接触化学物质落下了职业病,好像是顽固性皮炎,常年反复发作,皮肤就是红肿、渗液,甚至出现流脓,裤子脱下来都粘在皮肤上,疼得直叫。我们帮他洗了半年,现在腿上结痂了,他儿子说,连药膏都没这效果。”
这些故事,是两位阿姨在高温天里坚持的动力。“有次给一对八九十岁的老夫妻洗,老爷子洗完后竖起大拇指笑着说‘老惬意老惬意’。”李阿姨模仿着老人的语气,“我们听不太懂上海话,但知道这是说舒服。”
两点半多,烈日当空,王阿姨和李阿姨喝了几口水,便骑着电动车匆忙赶往了下一家助浴用户家中。这个夏天,因为有了这些“助浴使者”和他们背后的纳米浴舱技术,许多像徐老伯一样的老人,终于能在炎炎夏日里,享受一份来之不易的清凉与舒适。
头图为助浴师在完成浴舱。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