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举行的国际呼吸介入诊疗手术临床示教日上传出消息,随着微创精准医疗理念的不断深化,支气管镜机器人让早期肺结节实现精准检测、消融治疗,更多的中国技术、中国经验将更好地走向世界,服务全球患者健康。
当日,来自瑞士的 Nikolay Tsvetkov 医生、匈牙利的 Marton Csaba 医生、菲律宾的 Alejandro Hernandez 医生以及印度的 Dr. Praveen 等多位海外临床专家汇聚在肺科医院,体验了支气管介入治疗与增强现实光学导航、支气管导航操作控制机器人、经支气管肺部射频消融等多项创新技术。
第一个接受手术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她的右肺上叶团块病灶,第一次治疗后效果不佳。此次手术,增强现实导航系统LungPro引导下的支气管下经肺实质结节抵达术,结合光学增强导航技术,实现对气道外肺小结节的高效精准定位,通过规划穿刺路径建立通道,直达病灶,为复杂病灶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随后接受手术的患者此次是第二次手术。她接受了第一次肺癌手术后出现肺内多发结节,最大的结节6毫米,支气管机器人再次发挥作用。Ion导航系统引导下的经支气管肺活检充分利用高精度导航系统,实现对肺周围小结节的高清晰度可视化活检,提升活检阳性率与操作安全性。
上海肺科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顾晔表示,目前,筛查出肺部结节不难,但要准确找到病灶的位置却不简单。人体肺部气管盘根错节,形状如同一棵有很多树杈的树,必须通过导航技术进行精准定位。Ion支气管镜机器人却能身处人体气管“迷宫”不迷路,像打靶一样对准结节进行精准穿刺,准确找到结节的位置,诊断率可以达到90%左右,一旦发现恶性的结节,诊疗可以同步进行。现在,6毫米以下肺结节建议随访,6毫米-8毫米的肺结节可以靠Ion支气管镜机器人进行精准诊断治疗。
肺癌手术同样有了兼具微创性与疗效的新型治疗选择。Ion导航系统引导下的经支气管肺部射频消融术作为“本土技术+中国临床”的代表成果,该术式通过自然腔道路径直达病灶,结合盐水灌注精准控制消融靶区进行阻抗,为不适合或者说不愿意手术的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如何将高水平临床技术的转化应用?中外专家围绕术式适应证的把握、导航路径的精准规划、多模态影像的协同应用及关键操作细节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肺科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汪浩教授表示,此次示教日是建设国际培训平台的重要一步,也是将“中国技术”推向国际舞台的有力实践。
支气管镜机器人是世界呼吸介入领域最新前沿技术,目前仅在全球少数发达国家实现了成熟应用,主要运用于肺结节的诊断。支气管镜机器人系统引导的经支气管射频消融治疗,这一“机器人+呼吸介入”模式,实现了呼吸介入领域微创治疗的新突破,开启肺癌微创治疗新世界。
肺科医院透露,作为国家呼吸介入技术的引领单位,医院将持续拓展国际交流维度,常态化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培训与学术互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呼吸介入诊疗与教育平台,让中国技术、中国经验更好地走向世界。
头图为国际呼吸介入诊疗手术临床示教。上海肺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