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至28日,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举办,展现AI技术前沿、产业趋势与全球治理的最新实践。
AI技术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有无数研究者在默默耕耘。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高级中学,有一个由39名老师组成的团队——火花学院,已经在AI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路上探索了7年。
自2018年起,团队主动拥抱新技术,积极联动前沿企业、参与人工智能大会,投身AI课程开发、智能化学习生态建设、创新项目孵化与智能评价体系研发,逐步构建起具有卢高特色的“数智学谷”教育生态,锻造出一支AI教育实干队伍。
课程创新:AI赋能学科,重构教学体系
据了解,火花学院教师聚焦人工智能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创新,探索通过AI融入课程重构学科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团队深度参与学校人工智能课程群开发和实践,设计了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体育等多学科的AI融合特色课程。
譬如,张翼老师应用全息影像技术,破解生物教学蛋白质结构空间感知难题,将复杂分子结构三维可视化,直观演绎生化知识;又如,地理学科高宸、黄译萱老师利用AR增强现实、VR技术,将天体运动、地貌景观等抽象地理知识立体化呈现,提升学科认知深度与趣味体验;还有,物理教师沈计春编写《智能驾驶基于kmon机器人的方案设计》,将虚拟驾驶实验嵌入课程,培养学生实验观察与AI操控技能;等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梁阅老师还以5G+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沪·遵两地联动党史课堂,通过全息投影再现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现场,重塑党史思政课讲授方式。
卢湾高级中学打造的全息投影思政课。李美慧 摄影
项目孵化:科创实践驱动学生成长
除了课程创新,火花学院还积极孵化AI跨学科创新项目,组织师生围绕智能硬件、数字交互、虚拟仿真、AI社会议题等方向,开展真实问题解决型项目开发。
张晓骏老师长期指导学生参加AI赛事,在他的指导下,郑思诚同学获“明日科技之星”,李秋豪团队研发的足球机器人在比赛中勇夺全国亚军。卢高毕业生郭奕添基于LLM与RAG技术,开发智能留香机,创业一年申请多项专利,完成数百万元融资,估值达四千万元,成为AI应用商业化典范。
卢高学子积极研发足球机器人。李美慧 摄影
孙庆华老师潜心编写AI校本读本,历经12轮研讨、4次推翻重写,将复杂AI原理转化为“看得懂、用得上”的实用读物,为学生带来AI认知启蒙;图书馆馆长叶翼依托“AI知识角”,指导学生整理前沿文献、开展项目攻关,带领团队屡摘赛事金银奖……一项项科创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AI素养,更塑造了他们面向未来的“心智习惯”,面对未知保持探索韧性。
生态营造:“数智学谷”赋能自主学习
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构建一个开放、良性的生态系统。为此,火花学院依托“数智学谷”数智化学习生态,打破传统班级制与学科单元壁垒,探索“大社区+小部落”协作模式,设立AI未来社区、科学与实践社区、乐活社区、新视界社区,让学生以创业者姿态规划学习目标,像科学家一样发现并解决问题。
团队成员在不同的社区部落中,协同策划项目式学习任务,融合AI工具、智能设备、虚拟仿真等,支持学生自主探究与跨学科协作,助力学生从学知识转向用知识。教师积极参与、开发部落活动,编写相关教材,带领学生参观各类研究所,构建富有活力的数智学谷学习共同体。
火花学院是卢湾高级中学AI教育改革的主力军。他们以开放协同、锐意创新、实干争先的姿态,构建起基础教育与AI深度融合的“卢高样本”。
头图为卢湾高级中学火花学院“数智学谷”。李美慧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