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广东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网友关注。基孔肯雅热是什么?如何预防?在此,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邀请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董文彬、朱奕奕、陈健来为市民科普。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如巴西、印度、法属留尼汪岛、泰国、马来西亚等。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主要通过带有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被伊蚊叮咬后,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一般良好。人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通常为3-7天。
其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 可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有瘙痒感, 数天后可消退。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或出现移动性小关节痛。
该病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急性期采取支持治疗,包括休息、补液及使用抗炎药和镇痛药等。
预防基孔肯雅热需从控制蚊媒、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个人防护三方面入手。
要注意清晨或傍晚前往蚊虫聚集地时需穿着长衣长裤,涂抹趋避剂(含有驱蚊胺的花露水等)。室内可使用蚊帐、蚊香或驱蚊液,尽量避开蚊虫活跃时段(白纹伊蚊主要活跃时间为17时-19时)。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清洁,避免花盆、水桶、废旧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导致蚊虫孳生。
旅行者出发前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部分旅行者(如孕妇)可依据此类信息判断是否应避免前往该地区。
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
出行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