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9日,上海举办第七期“上海健康播报”。到暑期,医美总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当下民众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混淆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概念,甚至在生活美容场所接受医疗美容服务。
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常见医疗美容项目有:注射(如除皱、填充),激光美容(如激光脱毛、祛斑)和医疗美容外科手术(如双眼皮手术、抽脂)等。而生活美容,是指非侵入性的美容服务,如面部清洁、按摩和敷面膜等。
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应当是经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或审核合格、予以登记,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设置医疗美容科的医疗机构。负责实施医疗美容服务项目的人员,应当是执业医师。
在医疗美容机构选择医疗美容服务,六条核心知识非常重要:
一、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应当在合法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务人员依法实施。可在医疗机构醒目处查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情况、要求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医师提供主诊备案资质等。
二、医疗美容机构开展的医疗美容项目,以及属于限制类技术管理的医疗美容项目(如颧骨降低术、下颌角肥大矫正术等),应分别经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要求医疗机构提供项目的备案情况。
三、开展全麻手术项目的医疗美容机构,应当设置麻醉科。可在机构公示栏查看诊疗科目设置情况。
四、在医疗美容机构内使用的药品、器械,应当经依法批准或备案。应查看药、械备案字号,对药、械进行“验真”。
五、进行医疗美容项目前,应当接受风险告知。明确知晓风险后,才可在告知书上签字。
六、需妥善保存就医凭证。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就医凭证是维权的关键证据。
“无证”机构不是医疗场所,从业人员也非医务人员,无论环境还人员操作等都无法达到医疗无菌要求,可能引发局部感染,甚至败血症;非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进货渠道不明,质量无法保证,如市场上流行的所谓“生长因子”“干细胞”多为三无产品,而假的A型肉毒毒素中毒,严重的可危及生命。一旦发生不良后果,权益无法保障。
如今的年轻人流传“大学入学改造计划”,高考后出现一波整容潮,尤其“双眼皮”是首选。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形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副主任杨军解答,从“想变美”到“变美”,需要跨过的不是手术室的门,而是理性与安全的门槛。
审美认知要回归“原有基础”。比如,不少人拿着明星、网红照片要求“同款”“热款”“爆款”双眼皮,却忽视了自己眼裂长度、眉弓高度、皮肤厚度等先天条件。医生只能在原有基础上改善、优化,而非“复制粘贴”。因此,与医生充分沟通十分必要,医生根据合理诉求、制定可实现的“个性化定制方案”,才能让术后的双眼皮达到与全脸相匹配、相和谐的效果,避免术后落差引发二次修复。此外,还有希望解决“疲惫感”“眼睛像睁不开、睡不醒”等问题的求美者,可能存在“上睑下垂”这种功能性疾病,需要行“上睑下垂矫正术”,此时功能性改善比美观的优先级更高。
“心理预期管理”和手术技术同样重要。“颜值经济”升温,不少学子将“双眼皮”等整形美容手术直接与“社交自信”“面试加分”“异性吸引力”划等号。一旦达不到效果,容易陷入“术后抑郁”的自我怀疑状态与无休止的“修复”循环中。家长应与孩子充分沟通变美的动机,帮助孩子冷静后认真审视自己:是为提升自信的主动选择,还是迫于入学“新形象闪亮登场”压力的盲目跟风?再逐条探讨哪些需求可以通过读书、健身、化妆、沟通训练等非手术途径实现,把手术从“唯一解”降为“备选项”。
理性决策是成功“变美”关键。一要注意信息甄别,警惕铺天盖地的营销话术,暑期常是“黑医美”高峰,必须通过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查询系统”和“医生执业注册信息查询系统”权威验证途径来核实医院资质和医生执业资格。二要构建合理预期,术前与医生深入沟通,理解手术局限性与自身基础条件,接受“改善”而非“换头”的客观事实。三要建立风险意识,比如双眼皮手术虽成熟,仍有感染、瘢痕增生、不对称等常见风险,术后需严格护理,预留充足恢复期(通常需1-3个月自然消肿),避免影响大学入学状态。
如今不少老年人也有医美需求,可是医美并非“全龄游戏”,年龄两端皆需科学把关。
一方面,16岁至18岁的准大学生是当下医美增量最快的人群。门诊就诊的十六七岁学生中,不乏自己做好大量“功课”,而父母扮演陪诊角色的情况。我们认为,16岁可以做双眼皮等部分医美手术,但需强调“16岁”并非普遍推荐年龄,还应根据孩子生理、心理以及具体社会情况综合判断,比如仍存在青春期痤疮的孩子需暂缓“变美”进度,未成年人的审美、自我认知仍在发展中,要评估求美动机是否合理、稳定。而一些影响功能、美观、身心发育的疾病,比如上睑下垂、唇腭裂、耳畸形等,需要介入的时间更早。同时,手术需监护人充分知情并书面同意,且符合《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银发经济”崛起,不少老年人走进医院,希望通过提眉、祛眼袋、老年斑去除、面部提升等改善衰老特征。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可以满足,但同样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比如以改善功能为主要导向(眼睑下垂影响视力等),追求“适度年轻化”而非“逆龄”“逆生长”。
目前老年人群对于祛除老年斑等皮肤医美的需求也不少,皮肤质量管理需要整体评估与综合干预,可以通过科学医美手段来祛除色斑、褶皱等,如有需要可进行局部整形外科手术,最终是为达到一个最理想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在手术方式选择上,更倾向创伤性小、安全性高、恢复快的项目,并在术前对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有更精细的检查,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稳定管理的有更高要求。在心理方面,家属和医师应充分理解老年人的焦虑,引导建立合理预期。越高龄的求美者,越需要家庭支持。同时,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必须恪守伦理底线,拒绝非必要、不合理的手术。
所有年龄段都要回归“健康求美”,低龄要防“过度早熟”,高龄要防“过度年轻”。让16岁少年少女知道“青春本就好看”,也让60岁长者明白“依然可以优雅生活”。
暑期口腔医美最热门,牙齿矫正多有误区。上海市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会长、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刘月华强调,牙齿矫正,需要到专业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需要规避的误区,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于矫治时间及效果太过焦虑。由于社交媒体和商业宣传,有的家长担心6-8岁孩子是否一定要矫正,怕以后还要拔牙或脸型会变丑。其实没有一刀切的答案,6-8岁具有矫正必要性的小孩一般都有特定类型,例如反合、咬合创伤和严重深覆合等会影响生长发育的情况。
二是戴什么矫治器,“戴钢牙”是不是落伍了?牙齿矫治器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固定矫治器,也就是我们说的“戴钢牙”,这是粘接在牙齿上加力,使牙齿移动;另一种是活动矫治器,透明矫治器属于活动矫治器,通过材料的弹性使牙齿移动。固定矫治器经过100多年发展,针对各种病例都有比较明确的解决方法;透明矫治器具有好看、容易进行牙齿清洁的优势,因此要结合个体特点来判断哪一种矫治器更适合。
总的来说,是否在替换牙齿时就开始矫正、戴什么矫治器,一定要综合考虑对孩子身心的影响,平衡治疗的效果与必要性。对于非必要的情况,定期随访,保证换牙顺利进行,等待适当时机开始矫正即可。
年龄大的人群,也是可以箍牙的。尤其很多成年人并非因为牙齿不整齐,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来进行牙齿矫正:一是有缺牙需要修复,但装假牙的空间不够,这可通过矫正调整牙齿位置来解决;二是颞下颌关节问题,张嘴时关节咯哒咯哒响,有时会疼痛,甚至突然下巴脱位,如果判断与咬合有关,就需要牙齿矫正来改善;三是牙周炎。刘医生说,“我遇到最年轻的患者只有24岁,已经因为牙周炎开始牙齿松动、脱落。”如果判断与咬合有关,也需要联合牙齿矫正综合解决。
从专业上来说,开始矫正的年龄超过18岁,就称为“成人矫正”。成年是一个漫长的阶段,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退缩加重,矫治难度升高,需要医生有更多经验来判断,但都可通过多学科联合、个性化方案解决。
对于有复杂牙齿问题的成年人,可到专业口腔医院多学科联合门诊或一站式专家专病中心,听一听不同专家意见再决定。
中医领域也有医美。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皮肤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任李欣介绍,中医医美坚持“内外兼调、标本兼顾”,包含六个方面:一是中药美容,内服辨证施方,如桃红四物汤、逍遥散等,改善黄褐斑、皮肤暗沉;外用七白散、玉容散等古方面膜,艾叶、玫瑰花等药浴,修复皮肤屏障。二是针灸美容,“美颜针”刺激面部经络,紧肤、减纹;针刺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缓解痤疮、色斑;耳穴贴压,辅助祛痘。三是拔罐刮痧,面部拔罐,促进血液循环,淡纹、亮肤;背部刮痧,排毒祛痘,尤其适合“痘痘背”人群。四是推拿按摩,循三焦经、肝经等手法按摩,改善色斑、黑眼圈;点按睛明、攒竹、迎香等穴位,淡化眼袋、法令纹。五是食疗药膳,“因人施膳”,血虚用红枣、枸杞、阿胶,湿热予薏米、赤小豆、茯苓,抗氧化选黑芝麻、桑葚、绿茶。六是特色疗法,火针应对顽固性痤疮、扁平疣;耳尖或背部点刺放血,治疗实热型痤疮、麦粒肿;神阙穴(肚脐)艾灸或敷药,改善宫寒所致皮肤暗黄。通过恢复人体的自然平衡,让美丽由内而生。(实习生 陆思琦)
头图来源:市健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