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上海市消防救援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为助力上海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高水平消防安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消防救援局“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便民利企十二项措施》已发布实施,其中包括深入推行告知承诺制、实行亮码检查、推行柔性执法等内容。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今年上半年,上海消防救援队伍共接报处置各类警情3.7万起,同比下降5.5%。其中,火灾事故7945起,同比下降4.6%,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火灾。从专项治理成效看,电动自行车、厂房仓库、违章动火火灾同比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电动自行车火灾207起,同比下降29.4%;厂房仓库火灾63起,同比下降46.6%。
深入推行告知承诺制,实现“承诺即准营”
围绕提升许可办理质效,上海消防部门共推出三项措施,一方面继续深入推行告知承诺制,实现“承诺即准营”,当天申请当天办结。另一方面则是推行部门协同办理制度,解决企业“多头申请、多次检查”问题。
例如,今年3月,闵行区消防、建管部门率先试点建立协同办理工作机制,一家连锁餐饮企业在向闵行区建管委提出建筑工程消防竣工验收申请时,同步向区消防部门申报开业检查,“从企业申请到获得全部许可仅用时9天”,而以前这两个许可分别办理起码要一个多月。
第三项措施是拓宽体育健身场所楼层设置范围,服务“文旅商体展”产业发展。近几年,本市大型综合类健身场所占比越来越低,但规模不大、自助性较高的小型健身工作室与专业球类场馆开始兴起。
上海市消防救援局联合市体育局、行业协会开展专项调研发现,全市共有体育休闲与运动健身类场馆12322家,其中,体育休闲类场所6195家,占比50.28%。这其中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台球等专业球类场馆又占比62.15%,表明专业球类场所较为受市民群众欢迎;健身工作室和泛健身类场所占比43%,传统健身俱乐部仅占比5.88%,健身工作室正在往小型化、轻便化方向发展。
然而,根据《消防法》等规定,面向公众的营业性体育健身场馆纳入“公共娱乐场所”的法定范畴进行管理,只能设置在地下1层及以上各楼层。
为健身场馆落地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上海消防部门明确两类健身场所的选址不受公共娱乐场所设置楼层要求的限制:一是全市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台球等面向公众开放的营业性室内球类体育健身场馆;二是建筑面积不超过300㎡ 、设有声光报警装置且不含有桑拿等洗浴功能的健身场所。
实行亮码检查,建立无事不扰制度
在涉企消防监督检查方面,上海消防部门推出三项措施。一是实行计划检查和亮码检查,全面规范涉企检查行为。每年3月底前,消防部门向社会公布年度消防监督检查计划,实行“先计划后检查”。检查实行“检查码”强制登记制度,实现无码不检查、检查必亮码、查后有评价。为减少重复检查,原则上对同一企业一个年度周期内最多实施一次消防监督检查,不断推进涉企检查提质增效。
二是建立无事不扰制度,减轻企业迎检负担。消防部门根据单位信用记录和消防安全风险状况综合评定,符合条件即纳入“无事不扰”的名录管理,对名录内的单位,在规定期限内,不实施现场检查。记者获悉,“无事不扰清单”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周期中发生有责火灾、多次举报并查实的、提供虚假材料等情况的将实施动态管理。
三是继续推行“轻微不罚”“首违不罚”,让企业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对于初次违法,并及时改正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积极适用“首违不罚”;对于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适用“轻微不罚”;给予社会单位一定的容错空间,以提醒教育方式引导主动纠偏改过。
创新消防监管,实现“综合查一次”
在创新消防监管方面,上海消防部门也推出三项措施。主要包括: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实现“综合查一次”;推行非现场消防监督复查,实现“无感监管”;深化消防安全指导性服务,助力企业提升消防安全管理能力。
例如,在市区两级消防官方微信开通“指导式服务预约平台”,为企业提供开办前消防政策咨询、隐患整改方案技术指导、消防安全培训、灭火和疏散预案制作等四项技术指导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消防管理难题,全面助力企业提升消防安全自主管理能力,为企业发展营造安全、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
此外,在消防服务指导和基层治理方面,还推出了包括服务营业性演出、展览展销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开办,出台消防技术指引;将消防工作融入基层“多格合一”,建立快速响应精准处置机制;推进“双向认可”,助力企业标准化管理提质增效等在内的三项措施。旨在解决部分企业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不知道查什么、不清楚怎么改”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