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紧张的土地资源曾是绿化工作的最大瓶颈,30年前人均绿地仅0.17平方米。那时,现任静安园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养护管理部经理的朱道义就深深认识到,绿化对人民、对城市的重要性。
于是,30年来,他带领团队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让静安绿化从“全市倒数”成为“行业标杆”,其团队负责管理的静安南片1.1万株行道树、“三横三纵”花街花箱和10余万平方米绿化的养护工作,连续两年斩获上海市绿化行业“组合容器花箱”金奖。这背后,是30年如一日的尽责坚守,更是“城市之美在于细节”的匠心追求。
创新种植、养护,提升城市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如何不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朱道义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早在2008年,他就带领团队在南京西路尝试花卉种植,拆掉隔离人行道与车行道的铁护栏,以杜鹃、红掌等花卉打造上海首条街面景观花街,开创“道路即画廊”的先河。此后,他走遍静安区每一条道路,结合建筑风貌、气候特点,设计“一街三景、移步换景”的动态景观。
为保障花卉成活率,他创新“三段式种植法”,每500米变换植物组合,兼顾美感与生态;为优化养护流程,他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从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形成标准化操作规范。如今,静安区“三横三纵”花街景观已成为城市名片,年均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引领了城市更新的“美颜”升级项目,被誉为“流动的四季画卷”。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运用科技赋能传统行业,带领团队探索“智慧绿化”,为8000余只花箱编码,建立数据档案,实时监控它们的状态。由此,花街的缺失补植、损坏修补、养护等工作就能快速有序地跟进,警报发出30分钟内工作人员就能抵达现场、1小时内完成应急处置,确保共计10余万平方米的绿化始终枝繁叶茂、繁花似锦。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完成世博会、进博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30余次。
以绿化实事践行“民呼我为”担当
“绿化不仅是城市的面子,更是百姓的日子。”朱道义说。于是,作为第十六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他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城市微更新”“口袋公园”等项目落地,倡导“人民绿化人民建”,组织市民参与花街设计投票、绿植认养活动,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由他领衔组建的社区绿化服务队,十年如一日为社区街道老旧小区绿化提供咨询服务,曹家渡街道小区树木遮挡治理中有他们的身影,江宁街道蒋家巷居委会社区的绿地微更新有他们的付出……一次讲座中,他得知某老旧小区绿化荒废,立即协调资源,带领团队义务改造,栽种月季、茶花300余株,让“杂草丛”变身“小花园”。一位居民拉着他的手说:“朱老师种下的不仅是花,更是希望。”
前两年,静安区孙克仁福利院因绿化遮挡采光的问题向他求助,他通过公司党支部“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与福利院联建,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连续多年为福利院修剪整理庭院绿化。还有一次,台风将一棵高达数十米的大树砸到了怀恩堂的屋顶上,他第一时间带领抢险队赶赴现场,经过近2小时的奋力抢险,他们终于把大树安全撤除,且没有造成其他损坏。
他坚信,绿化的终点是民生,“只要城市需要,我愿做一辈子的‘护花人’。”
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递下去
扎根绿化养护领域三十余载,朱道义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模、上海工匠等称号,用行动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他也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如今,朱道义领衔的工匠创新工作室通过“高师带徒”模式,已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徒弟们斩获国家级、上海市插花竞赛12项金奖,多名青年获评“上海市技术能手”,团队被授予“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此外,朱道义还积极参与上海市总工会“劳模工匠助企行、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被上海市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城建学院特聘为专家教授,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我希望能成为一柄火炬,为学生和徒弟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他说。
朱道义表示,未来他将以“标准绝不降低、创新绝不止步、初心绝不褪色”继续鞭策自己。“新征程上,实干永远是唯一答案。”他说。
头图为朱道义(左一)正在延富绿地工作。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