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不算特别高,为啥热得“汤汤滴”?今年入汛雨水明显偏多湿度高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5-08-05 21:27

摘要: 今年入汛后,由于申城雨水明显偏多等导致湿度偏高,造成了市民体感温度不佳。

这两天,不少市民都有疑惑,明明气象预报的最高温度并不高,可是为啥热得“汤汤滴”,感觉环境温度都超过40℃了。是大家的感觉不对,还是气象台报错了?对此,上海中心气象台表示,其实市民没有错,气象台也没有错。因为气象台预报的“气温”与人的体感温度是各自不同的概念。今年入汛后,由于申城雨水明显偏多等导致湿度偏高,造成了市民体感温度不佳。


体感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8月5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的预报显示,尽管当天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但本市最高气温定格在34.3℃,并没有达到高温线。而就在前一天,市区徐家汇站最高气温也停留在34.9℃,并未突破35℃。


不是高温天,为啥还是那么热?不少市民感觉有些“弄不懂”。


首先,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指的是气象意义中的空气温度,这个指标有着统一的标准,即测温温度表要放置在百叶箱里,距地面1.5米高,而百叶箱要放在空旷的草坪上。


说起百叶箱,就是一个从头到脚一身白,还带有百叶窗的小箱子。白色不易吸热,投射的阳光大多数会被反射,减少了阳光对箱内仪器的干扰。百叶箱箱壁上有两排百叶条,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5°,呈“人”字形。这样的结构,使得百叶箱内具有很好的通风性能。而这样的温度,也就是一种排除了各种干扰之后的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温度,


那么,市民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温度,就被称为体感温度。体感温度重在“感”,即人体对冷热的感觉,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人体皮肤的温度。研究表明,体感温度不仅受气温影响,还会因湿度、风速、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因人而异,所以气温和体感温度才会有一定差异。


湿度成为重要“热指标”


夏天为什么这么热?众所周知,太阳功不可没,但是还有一样指标,往往会被忽略,那就是湿度。人体主要通过排汗散热,当汗液蒸发时,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但这一过程对空气湿度极其敏感:湿度每升高10%,汗液蒸发效率就会下降30%。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汗液蒸发速度很慢,人就有一种黏糊糊的感觉,很不舒服。夏季经常会遇到的“桑拿天”就是“高温+高湿”的产物。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曾经提出过一个体感温度公式,明确揭示了这一关系:体感温度 = 实际温度 + 湿度修正值(湿度越高,修正值越大)。


根据这个公式来计算,当最高气温34℃时,相对湿度如果达到了60%,那人的体感温度实际达到了42℃;而当最高气温达到36℃时,相对湿度如果达到了65%,那体感温度更是将飙升至51℃。


申城今夏雨水明显偏多


数据显示,今年入汛以来,上海降水频繁,可谓“湿哒哒”不停。6月1日至8月5日雨量统计显示,全市雨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徐家汇站总降水量为1873年以来同期第三高位,闵行、宝山、浦东、青浦等4区均为建站以来历史第二位,闵行区的降水最为显著,达到常年同期的2倍。本周后期,本市仍有较明显降水过程。


“大雨三六九,阵雨天天有”,频繁的降雨加上海上暖湿气流,使得申城的湿度始终居高不下。仅从这些天的气象预报中可以看出,本市的相对湿度最低也有55%,最高甚至能达到95%。湿度如此之高,哪怕有东南风吹拂,解暑效果也十分微弱,也难怪市民会产生“不是高温,胜似高温”的感觉了。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本周前三日都是高温天!周后期热度...

雷雨横扫申城连发三预警!晴热天气...

8月首日高温预警重返!明日午后到...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