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科大本科批次投档线位居广东省本土高校第一”“677高分考生拒绝985选西湖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投档线高于老牌名校”……2025年高考招录季,新型研究型大学宛如“鲶鱼”搅动着高等教育名校的“江湖”。这些学校凭什么吸引着高考考生?
“八小龙”分数线比肩名校
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了8所各具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包括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康复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以及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被许多网友称为“八小龙”。在“八小龙”中,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分别有13年、12年的办学历史;西湖大学、康复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今年分别是第4年、第2年、第2年招收本科生;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
这些后起之秀高考录取分数线已经直逼老牌985高校,打破了传统名校招生格局。
比如,西湖大学首次通过普通高考在河南省招生,计划招生20人,满额录取,多位考生685分以上,最低分674,在全省1900位次左右。西湖大学今年在浙江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学生中,多人高考成绩达到680分,而这个分数能够被浙大多个专业录取。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且只面向浙江招收70人,在省内的分数线只比浙江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低2分,在浙江省内高校中位居第二。
大湾区大学今年面向广东省物理类考生录取80人,最低投档分622分,分数线只比中山大学低6分,跟华南理工大学投档分数齐平,还超过了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今年在广西最低投档线616分,超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名校今年在广西的最低投档分数线。
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何“香”
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风头”为何能这么盛?除了招生策划、校长光环等效应外,这些学校还是凭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升学就业前景、学校氛围等实力“出圈”。
比如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之一上海科技大学快速崛起,早已经凭借“小而精”的办学模式收获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我的目标很明确,未来要进一步深造,所以选学校很看重科研平台。”今年刚被上海科技大学录取的一位高考生告诉记者,按照他成绩虽然够老牌985名校,但专业可选余地不多,但上海科技大学的科研氛围和高深造率更吸引他。
从上海科技大学发布的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学生的境内外深造率不断攀升。比如,2023年399名本科毕业生境内外深造率达81.7%,2024年本科毕业生394人,本科深造率高达84.26%。境内升学高校除本校外,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境外高校不乏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校。
除了有明确的升学渠道,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专业布局上更贴合产业需求,师资队伍实力更强。比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瞄准AI、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大湾区大学由世界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前副校长田刚领衔,首届80名本科生享受3:1的师生比;深圳理工大学执行“4+1”的培养模式,大一期间,学生要完成在6个不同领域实验室的轮转。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新型研究型高校没有“历史包袱”,在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步子可以迈得更大。另外,和一些传统综合性大学相比,新型研究型大学定位更明确、与产业关系更紧密。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创校发起人虞仁荣就曾明确表示,“创办东方理工的核心愿景,就是为了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壁垒,为中国关键产业培养最顶尖的人才。”
“开门红”之后还有更多期待
“有网友感慨,这几所新大学把名校‘按在地上摩擦’,此说法未免言过其实。对于新大学首年招生的亮眼表现,应给予肯定,但能否真正走出一条新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并持续吸引优秀生源,仍有待时间检验。”在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越来越多的高分生,已经不再盲目追逐名校,而是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与未来职业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他说,新大学以强势招生实现“开门红”,考生的选择是对其探索的激励,更饱含期待。但要真正建成高质量、有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大学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坚定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在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型大学非传统高校的替代者,而是激活高教生态的“鲶鱼”。也有学者指出,虽然这些大学的冲击力目前还未达到真正的“洗牌”程度,但“鲶鱼效应”势必会影响着高校的结构性分化。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