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7日,“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河南主题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启幕,活动以专题讲座、珍稀化石开箱等形式,带领观众走近来自中原大地的恐龙传奇。
亮点纷呈,带你沉浸式了解远古生命
此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是“中华贝贝龙”首次在上海亮相。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院士与河南自然博物馆馆长徐莉共同在“开箱仪式”上揭开这枚世界最大恐龙胚胎化石的神秘面纱,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这件无价之宝。
该胚胎化石恐龙蛋长43厘米、胚胎体长38厘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恐龙胚胎化石。它于1992年在河南西峡被发现,却一度流失海外20年,直到2013年才回归祖国,被誉为古生物学界的无价之宝。
徐星院士表示,中华贝贝龙是兽脚类恐龙大家族中,窃蛋龙类近颌龙家族的新物种,其胚胎骨骼化石十分罕见,能帮助研究恐龙的生殖行为、发育过程,以及窃蛋龙类的演化历史、兽脚类乃至整个恐龙的繁殖行为等。“这枚‘中华贝贝龙’胚胎化石不仅是科学研究的珍贵样本,更承载了一段流失海外多年终归故土的传奇。它的回归,为我们探索恐龙演化奥秘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除珍贵的“中华贝贝龙”外,河南自然博物馆此次还向上海科技馆捐赠了一件“迷你豫龙”骨架模型。这件模型未来也将在“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中亮相。迷你豫龙是一种生活在距今7500万年左右的白垩纪晚期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也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窃蛋龙类之一。该模型由河南自然博物馆特别制作,以精致的工艺生动呈现了豫龙家族成员的独特形态,为观众提供了直观感受恐龙多样性的绝佳机会。
活动现场,徐星院士带来一场题为《窃蛋龙家族的神奇故事》的专题报告。报告中,徐星院士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窃蛋龙家族的演化历程,揭秘了这些远古生物不为人知的生存智慧。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精美的图片,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窃蛋龙繁衍生息的远古时代。
随后,徐星院士和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展开了一场关于恐龙新视野的深度对话。徐星院士强调,恐龙化石不仅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研究生物演化和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材料,它们的保护与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倪闽景馆长则分享了上海科技馆在恐龙展览与教育普及方面的经验,表示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公众对古生物学的兴趣与认识,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河南周更多精彩活动,深度体验远古世界
启动仪式活动之外,互动课程、纪录片展映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也将在河南主题周期间精彩呈现,让观众全方位感受远古世界的魅力。其中,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2举办的“小盗龙装架大师课”中,青少年们可以化身古生物学家,亲手装配精巧的小盗龙骨架模型,通过实践深入了解恐龙的骨骼结构与生物特征。
8月17日至24日,上海自然博物馆B1“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展厅内特别设置了“迷你豫龙”专属打卡点,观众可以与河南自然博物馆捐赠的可爱恐龙骨架模型合影留念,留下与远古生命亲密接触的独特瞬间,为此次跨越亿年的探索之旅增添更多乐趣与回忆。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自2025年5月底开展以来,吸引了超15万名市民游客参观。展览集结了来自全国12家科研机构与博物馆的118件(组)恐龙及伴生生物标本,是近年来国内集中度高、学术含量足、配套活动丰富的大型恐龙主题科普展。展览后续还将陆续推出其他主题周等系列内容,为公众带来更广阔的“恐龙中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