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4点,位于奉贤金海街道的悦心颐养院仍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一楼的公共区域里,两台扫地机器人已准时启动,开始了新一天的保洁任务。吸尘、消毒、喷水、吸干……它们灵活穿梭,所经之处一尘不染。
人工智能带来的智慧化升级,正让养老院成为科技与温情交融的晚年家园。从环境清洁、生活照料到健康管理,科技元素深度融入养老服务的每一个场景。
助力脑梗老人慢慢康复
早餐过后,赵阿姨在老伴的细心搀扶下,缓缓走入颐养院特别设置的“数字化”智能房间,开始当天的康复训练。几年前,一场脑梗让赵阿姨半身不遂,不得不依靠轮椅行动。如今,在医生和康复机器人的共同帮助下,她已经能够离开轮椅,在伴侣的支撑下缓慢行走。
老人在使用助行康复机器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这间智能房间配备了多种高科技设备,包括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助行康复机器人和康复训练步道等。上肢康复机器人提供多种训练模式,能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功能、提高认知水平;助行康复机器人则可在室内外多种场地上完成减重、步行、坐站甚至游戏化训练,让康复过程更加科学有趣。
数字孪生空间。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搭建了1:1数字孪生空间。养老院的医护团队可与合作医院专家通过云端进行远程会诊。老人在使用康复训练设备或体态评估仪器时,其动作数据会实时同步至虚拟空间,医生据此制定更加精准的个性化康复方案。
“做康复时再也不担心动作不标准了,系统会自动给予指导和反馈。”赵阿姨的老伴对妻子的进步倍感欣慰。在他看来,除了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这些智能设备功不可没。
智慧守护无处不在
“数字化”智能房间的西侧,是悦心颐养院的“云诊室”。老人们如有不适,在护工协助下轻点屏幕,就能与专科医生“面对面”交流,药品还能直接配送到床头。
“云诊室”让老人不出院就能看专家。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我们虽然有24小时值班医生,但有些老人对自己的病情特别担心,这时‘云诊室’就派上大用场。”悦心颐养院负责人郑丹介绍,“通过视频系统,我们可以邀请三级医院专家为老人进行远程诊断,既避免了往返医院的奔波,也及时消除了老人的焦虑。”
79岁的张大爷就亲身体验过这项服务的便利。不久前,他突然感到头晕,通过“云诊室”,仅用几分钟就联系上了专家医生,获得了专业的指导。“以前去医院排队挂号就要大半天,现在足不出户就能看专家,太方便了!”张大爷感慨道。
许多老人可能并未察觉,在守护他们健康方面,智慧系统早已悄然“上岗”。他们床头的“体征监测仪”犹如隐形的守护者,能够实时监测呼吸、脉搏和体态变化,精准评估睡眠质量。一旦检测到异常,系统会立即向医护站发出警报,为抢救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
卫生间,是老人发生意外的高发区,这里,也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天花板上的毫米波雷达能够敏锐感知老人在如厕或洗浴时是否发生跌倒,并及时发出报警,确保老人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让长者享受高品质养老生活
下午1点,三楼的护理台传来温馨的对话。“王阿姨,你女儿又给你送好吃的来啦,真有福气!”79岁的王忆慧阿姨拿到了包裹配送机器人送来的女儿为她点的水果外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忆慧阿姨拿到了包裹配送机器人送来的外卖。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2023年,王阿姨从浦东来到悦心颐养院安度晚年。“老伴走了以后,我一直独居。两个女儿工作生活都很忙,不想给她们添麻烦。”王阿姨告诉记者,她是经朋友介绍来到这里的。“第一次来就喜欢上了,环境特别好。现在快住满两年了,除了春节回家一两天,其他时间都在这里。”
让王阿姨特别满意的是,这里不仅服务贴心,科技感也越来越强。“每次女儿给我寄快递,都是这个机器人送来的。它还会和人打招呼,真是太可爱了!我们养老院老灵哦!”
包裹配送机器人正在派送中。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郑丹坦言,引入扫地机器人和包裹配送机器人,主要是为了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让他们能更专注于照护服务本身。作为上海市首批智慧养老院,悦心颐养院去年底就已满员运营,“目前还有一百多人在排队等候”。
“我们追求的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科技如何更好地为人服务。”郑丹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智慧养老的新模式,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温暖,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智慧养老已成为必然趋势。当科技与人文在这片天地里完美融合,长者们将享有更有品质、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头图为老人正在使用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