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有一批新专业要来了!日前,教育部发布《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度拟新增专业863个,上海有15所高校参与2025年度本科专业申报,合计拟新增21个本科专业。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最热门
根据公示,本次申报专业拟新增863个,从专业类型上看,排名第一的就是“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等共计120所高校申报了该专业。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是这两年的备受瞩目的热门专业。在2024年下半年,教育部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全国共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该本科新专业进入2025年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迎来首批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
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要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因此面临着非常大的人才缺口。据了解,低空技术与工程主要面向低空经济领域战略需求,培养具备低空飞行器设计研发与低空交通管控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该专业融合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构建涵盖智能飞行器设计、低空人工智能、空域管理等核心课程体系。
除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56所学校申报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记者了解到,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在“工学”门类下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至今已经有超过百所学校开设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该专业要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学科知识,具有比较强的学科交叉特质。
此外,运动训练、足球运动、人工智能教育、健康与医疗保障、口腔医学、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纪检监察、信息安全、老年医学与健康、游戏艺术设计、临床医学、区域国别学等专业有超过10所高校申请。
上海15所高校申报21个本科专业
上海高校有哪些动作?根据教育部公示的名单,今年上海共有15所高校参与2025年本科专业申报,合计拟新增21个本科专业,主要侧重于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满足社会民生发展新需求等。
其中,复旦大学申报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上海交通大学申报了海洋智能与无人技术,同济大学申报了未来机器人和工程互联网,东华大学和上海大学均申报了运动训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申报了区域国别学,上海海事大学申报了航运金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申报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以及数字公共治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申报了智能金融,上海公安学院申报了安全防范工程和数据警务技术,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建桥学院均申报了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告诉劳动报记者,此次该校申报的区域国别学专业为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希望培养具备区域知识、政策分析能力和国际交往技能的专门人才,能熟练使用目标国家语言从事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和实务工作的人才。“区域国别学是2025年教育部新增本科专业,是国家和上海市急需紧缺的专业。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亟需大量熟悉特定区域国情、精通当地语言且具备跨学科视野的专业人才。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改革开放前沿,拥有一大批外向型出海企业,对全球关键区域的研究需求尤为突出。”
“在申报专业之前,我们调研了光明食品集团、华谊集团等知名企业和政府外事机构,他们对这类人才渴求度非常高。”张蔚磊院长说,目前上海还没有区域国别本科专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申请该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24年,我们学校获批全国首批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今年9月份首届硕士研究生将入学。2025年,我校在应用经济学博士点下招收‘区域与国别经济研究专项’博士生。设立本科专业后,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科人才培养梯度,实现本硕博一体化衔接。”另据了解,在多语种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已经组建了一支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团队,并建立了成熟的课程体系。
专业调整加快,交叉融合成趋势
“以前,我们的大学专业设置都是单一的,经济就是经济,外语就是外语,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无法满足人才需要,从推进学科转型升级角度看,新增交叉复合型专业也是大势所趋。”张蔚磊院长分析道。
正如张蔚磊院长所说,近两年,高校专业调整步伐加快,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方向,交叉融合力度进一步加大。比如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度拟增设4个专业,分别是心理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海洋智能与无人技术、机器人工程,这些新专业都将加强AI深度赋能、加强产教融合。
在新增专业的同时,一些跟不上国家战略、科技趋势、市场需求的老旧专业正在加速淘汰。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高校共撤销专业点1428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比如,这几年复旦大学停招了应用化学、保密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东华大学近年先后停招了网络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教育技术学。
除了新增和裁撤,高校还在推动学科转型发展、内涵升级。尤其是在新工科领域动作频频,高校通过加强新工科布局,打破传统学科设置进行跨学科组合,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教学模式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改革。
业内人士指出,在这轮专业调整中,淘汰落后“产能”、拥抱新兴领域,既是高校的自我革新,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必经之路。调整不是终点,而是学科生命力的新起点,但也要避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冷门专业“一哄而下”。
相关链接: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发布
下一步,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将走向何方?8月28日,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方案》强调,聚焦“四个面向”,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协同联动、试点先行,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组;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创新目录管理机制,缩短调整周期,加强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完善分类发展机制,差异化推进基础类、应用类、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建设;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激励引导机制,统筹招生计划、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实施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加快教学内容迭代,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支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导师发展中心等高质量建设;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行动,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加强成熟模式的辐射推广。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