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丨敞开“育婴室”大门,让父亲尽好应尽、必尽之责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美慧 发布时间:2025-08-29 16:18

摘要: 希望更多父亲能尽到应尽、必尽之责:不止走进一间间育婴室的大门,也走进孩子每一天的成长。

近日,北京朝阳一商场将原来的“母婴室”升级为“育婴室”,向父母双方开放使用。与此同时,上海、深圳等地,也出现了不少“超级奶爸区”“父婴室”等专供父亲使用的公共育儿空间。这一看似微小的设施调整,却折射出深刻的时代变迁:更多父亲开始承担育儿责任,社会也为支持父亲育儿做出更多努力。


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带娃场景日益多元,需要更加精准的公共服务来满足市民实际需求。传统的母婴室在设计上存在时代局限,为了保护哺乳女性隐私而直接将父亲隔离门外,无形中强化了“育儿是母亲天职”的刻板印象。而新型育婴室则通过空间重构与设施升级,通过将哺乳区与换洗区明确分隔,满足不同性别家长的差异化需求,提升了带娃家庭在公共场所的体验。与母婴室平行设立的父婴区,也为爸爸们提供了必要的照护空间。


受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中许多母亲都受困于“丧偶式育儿”的压力。然而,在双职工家庭占比近八成的当下,父亲对孩子的陪伴与照顾,不是帮忙,而是本就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让父亲走入育婴室,不仅是空间准入的改变,更是对父亲育儿身份的肯定、育儿劳动的鼓励,有利于转变“育儿主要是女性责任”的社会观念。这将有效减轻母亲的育儿负担,也可以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均衡的情感支持和性别角色示范。


语言不仅反映现实,也可以塑造现实,我们正在经历对育儿责任的“再定义”。从“母婴室”到“父婴室”“育婴室”,尽管只是一字之变,却强调了父亲育儿责任的归位,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母职惩罚”(女性因为承担更多育儿责任,而遭遇职业发展受阻、收入减少等困境)。只有当父亲真正参与育儿照护、减轻女性育儿压力,企业才不会再把生育默认为女性员工的事业断点,女性也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拥有平等竞争、全力向前的机会。


育婴室的出现,也是一个温暖的新开始。它不应成为一线城市商场中昙花一现的孤立案例,而应成为整个社会构建生育友好型未来的催化剂。想要构建父母共同育儿的社会场景,不仅需要对公共育儿空间进行升级,更需要系统性的社会政策支持,从时间保障、经济激励和文化引导等多维度共同发力。


以产假制度为例,目前多个国家已有成功经验。1974年,瑞典成为全球首个将“女性专属产假”改为“父母双方共享育儿假”的国家。在目前瑞典父母共同享有的480天带薪育儿假中,还有不可转让、不用即废的90天父亲配额假。近50年过去,瑞典男性休产假比例从0.5%上升至近九成。法国也从2002年开始实施14天男性陪产假,并在2021年将其延长至28天。


目前,国内多地也已开始探索父母同休产假,虽在天数、薪酬保障和社会认知层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但改变已在徐徐发生。从设施到观念,从政策到文化,我们期待父母共同育儿早日成为社会常态,希望更多父亲能尽到应尽、必尽之责:不止走进一间间育婴室的大门,也走进孩子每一天的成长。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帮助职工家庭更好育儿!静安区开展...

将“气质”和“育儿”相结合,上海...

官方开发科学育儿指导APP,线下...

首页

顶部